浅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探究
"
论文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应认清存在的认识误区,明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并通过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加强教师基层实践锻炼、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制定相关配套制度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
论文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型”教师 素质 培养途径
一、对“双师型”教师认识的误区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正式出台对“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办法,大多数高校是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来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的,这导致很多人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存在着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两种。
1.“双师”即双证
高教界对“双师型”教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等)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这虽然从形式上表明了“双师型”教师重实践的特点,但忽视了在职业资格认证不健全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水平不一定是等价的问题,以资格证书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值得商榷。在现实生活中,仅为取得证书而想方设法去考证甚至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培训部门和机构,利用学校合格达标验收、教学水平评估、发展转型等对“双师型”教师有需求之机,搞所谓的速成培训,这极大地削弱了职业资格考证的严肃性,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性。
2.“双师”即双职称
不少人认为,“双师”就是同时拥有“教师”和“工程师”职称、“教师”和“会计师”职称、“教师”和“经济师”职称等的教师,也就是教师与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简单叠加,这确实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双师教师既应具有一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也应具有工程师等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的一般标准。但从工作对象来看,工程师面对的主要是物,而“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不能简单以是否具有双职称作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从职称评定的要求与方式来看,目前大部分职称评定主要是看科研成果,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实践能力是无法完全反映在期刊论文等“科研成果”里的,还有部分职称是学习理论知识后通过考试获取的,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因此这类职称无法代表证书持有者实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双职称就不等于双能力或是多能力。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直以来,“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建设特色。在高职院校,“双师”主要是指既有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老师,而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与要求。
1.“双师型”教师应是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取得法定的高校教师资格,如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普通话达到相应要求等,而且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体魄等。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只要是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并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与能力,就可以进入“双师型”教师行列,而不一定非要讲师以上才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样才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2. “双师型”教师应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本身就应是一类高级人才,是具有较高的专业造诣、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懂得本专业的研究方法等以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实践经验£,善于学习,勤于动手,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另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既要能进行校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能与校外生产企业等各类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还要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带领指导学生参加实验、见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活动等。“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懂得企业行业发ณ展运行规律及管理原则和方法等,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经营和生产等各类管理的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理论,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清晰而准确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定位应以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社会发展增添活力。有些教师认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和任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及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上,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重视或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学校应根据发展需要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对教师加强引导,使之认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政治学习、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紧迫感,形成争当“双师型”教师的文化氛围,使教师思想上重视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专业技能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
2.加强教师基层实践锻炼 3.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中聘请一部分理论及实践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聘用兼职教师,可以将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适应社会相关行业的要求,兼职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在职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4.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引进的教师很少有来自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的“师傅型”人才。很多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的锻炼,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主要采用讲授法组织教学,这不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此,这些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应该重视师资来源的多样化,适当考虑新进教师的经历结构。一方面可在每年引进一些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相对较强的专业硕士和有相关基层工作经历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注意吸收一些曾经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以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上述这些人员或接受的是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级教育,或长期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他们的专业思想巩固,动手能力强,其中很多人初步具有“双师”素质,只要在教学岗位上积累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并且定期接受教育理论和教学教法的培训,他们就会很快地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5.制定相关配套制度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从政策制度导向上引导激励教师主动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如建立继续教育的实践和培训制度,可根据教师的专业、年龄、学历、经历等制订出具体的培训和实践锻炼计划;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如在给予学术休假、出国培训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晋升、骨干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教师在基层实践锻炼期间参与新产品研发或技术攻关等,不仅计入教师个人工作量,学校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奖励;“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比赛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时,要计入教师个人工作量,并适当提高课时津贴;对于在政产学研合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实施奖励等。在岗位聘任方面,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要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稳定实践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