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 本文立足于从学校、学院、系和教师层面,总结分析本科院校在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认为本科院校提高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学校、学院、系和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将国际经贸理论知识应用到国际经贸实践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国际经贸专业 素质教育
College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U Ali, GAO Yue
(Business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00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chool, college, department and faculty level summary analysis colleges exis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ppli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lleges applied tal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must be schools, colleges, departments and teachers in all aspects of the joint efforts, the focus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ppli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1 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 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层面
第一,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很多本科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来的培养人才目标。目前,各本科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如果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等问题。部分本科院校针对此培养目标的相关政策也是在试行和不断修改中。因此,存在传达到院系和教师的信息还不够清晰,目标还不是很明确。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第二,落实“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政策不够到位。部分本科院校已经出台了“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但是学校对于方案的落实并没有专门的监督、考核和评价体系,导致院系层面对于培养“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仍然在沿用以前的工作方法,没有专门进行面向“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教学和教务改革。
2.2 学院层面
第一,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一般是先由系层面提出课程设置计划,然后提交学院层面进行谈论商定。但是,由于学院政策的约束,系里提出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会大打折扣,例如:学院规定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学分不能低于学生课程总学分的25%左右,从而就会挤占国际经贸专业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据了解,很多本科院校国际经贸专业的实践环节的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左右。这种课程体系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二,对国际经贸系的教师实践锻炼不重视。由于本科院校国际经贸系的很多教师都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经验,在教授实务类课程中就会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而当前本科院校的各学院都把政策和奖励偏向于学术科研方面,对教师实践锻炼的鼓励政策,例如积极帮忙教师联系实践单位,给予资金支持等ญ方☪面都不够重视,从而大大减少了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系层面
第一,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不够严格。本科院校的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校内上机模拟实训课程,二是校外企业实习。对于校内上机模拟实训,一般只有一套外贸实训软件,但是也存在没有及时更新升级,贪图价格便宜而功能不全等问题,因此,学生上机模拟实训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同时,由于校外实训基地规模较小,结果系里一般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实习单位非常分散,甚至有的是异地实习,指导教师无法做到监督、指导和考核。第二,不能及时提出修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相关政策变化和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国际经贸专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国际经贸系一旦制定出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就一成不变,不能及时根据实际业务和经济发展需要,定期修改已制定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做到提醒系里授课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和指导学生学习就业方向。 2.4 教师层面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本科院校的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的90%以上都是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无法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全脱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教学内容较陈旧。随着经济形势和政策,还有国际贸易业务实践的变化,国际经贸专业的实务课程授课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由于教材出版的时滞性,很多教材内容已经过时,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教材内容讲解,或者教师不能及时关注时事来更新或者添加教学内容,势必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第三,教学手段过于简单。本科院校的教师上课一般都是使用多媒体手段授课。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是简单地使用PPT课件,其余的教学手段几乎不用。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上课读PPT课件内容,学生跟着看PPT,课后学生拷贝PPT课件,考试前复习PPT课件内容的不良习惯,抹杀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 提高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3.1 学校层面
第一,深刻理解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要求本科院校的学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高度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更要具备较高的解决实际国际经济贸易问题的应用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既具有经济学科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共性,又具有强调培育学生的应用和创新、创业精神的特性。第二,加大力度支持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改革。学校要想切实落实和实现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靠的是国际经贸专业的授课教师。学校应该用教研促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研究课题。同时,学校应该将教学研究成果列入到评职称的条件中,切实有效提高教师对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学校应该给国际经贸专业的授课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特别是参加一些关于高级培训班,例如提高教学方法等方面。
3.2 学院层面
第一,实行班级导师制或学生导师制。本科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一个辅导员至少要管理整个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加上辅导员所修专业不一定是国际经贸专业。因此,如果系里教师人数足够可以设置几个同学的导师制或班级导师,落实学生的学业和实习指导工作,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与辅导员工作互补。第二,建设实训模拟试验室。从当前来看,安排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不高,因此,学院必须要做模拟实验室,请外贸企业、生产企业、报检、报关、货代、物流公司、海关、商检、银行等有国际经贸业务的相关部门职员来做指导,给学生创造一个实习基地。
3.3 系层面
第一,提出专门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系主任要充分考虑当前实际人才需求,实时调整课程设置,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包括学生、企业领导等各层面的人士来讨论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方案,力争做到全面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外语的课程量,包括鼓励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增加开设国际商务口语、听力、翻译和谈判实战等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课程,同时保证要有外教授课。另外,应增加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第二,系里定期组织教师交流会。系主任可以定期组织有关教学内容和方法或者学生管理方面的交流会或者研讨会,及时汇总一线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上报学院和学校要求解决;也可以具体划分到教研室,例如理论教研室、实务教研室、英语教研室,来进行集体备课、专项课题研究等。
3.4 教师层面
第一,授课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首先,授课教师应传递给学生最新国际经贸信息,引发学生对当前经贸问题的思考,同时加大英语教学的力度;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非常熟悉,将考证与授课内容相结合;第二,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例如提供在线答疑或者测试,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情景教学、讨论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等;第三,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例如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视频资料、学术文章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等。第二,授课教师改革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期末笔试评价方式,应增加教学过程评价,例包括考勤、课堂提问、作业、社会调查等各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试卷题型上尽量减少基础知识的分值,加大应用型题目的分值。第三,实务类课程教师重视实践锻炼。由于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或者教师耽误正常业务工作,教师到任职的 “双师型”教师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实务类课程教师应该积极申请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实践锻炼机会,切实能够到企业一线工作了解具体实际业务操作,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第四,导师和辅导员多联系课外学术讲座。辅导员应该定期联系企业不同部门、海关、商检、银行等相关部门给学生做学术报告或者就业指导。另外,辅导员指导、督促、监督和考核学生会各团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当前经济和就业需要,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充实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好颁发相应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