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时间:2025-01-13 20:39: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地适应生存环境时,构建了特有的文化生态,研究特殊环境下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对人类文化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对贵州省平坝县桃花村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这一典型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阐述了喀斯特石漠化特殊环境下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特征, 并在分析桃花村文化生态发展中存在的困境的基础上,就解决困境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地区生态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发展

Area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aking Taohua Village Pingba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U Xin-yu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Every nation in its historical process constructs special cultural ecology by constant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Study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cology in special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human ecology. Based on the actual survey of Taohua Village, a typical ethnic cultural village of Pingba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features of local cultural ecology and its situation were studied. It will provides relevant advices to g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Key words: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poverty, cultural ecology development

1 桃花村概况及文化生态的发展特征

1.1 桃花村概况

例如“开路大歌”。由于苗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灵魂不灭。因此死者过世后的丧葬仪式中,会请本家族的“鬼师”(桃花村杨、刘、魏三大家族皆有本族的“鬼师”,其他支系苗族或称“祭师”,本村苗族相信鬼师可以与死者的灵魂或祖先的神灵沟通。“鬼师”有自己的传承,一般由上一任鬼师在本家族中选择聪慧且热衷家族事业的下一辈年轻男子言传身教,需要熟知丧葬仪式流程、家族历史等)主持丧葬中的“开路”仪式,送死者的灵魂回到黄河流域等地的故土。在此过程中,“鬼师”会唱起开路大歌。其中将会讲述苗族先祖迁徙的历程,死者的生平,以及送亡灵至地府和祖先身边的过程,其中末尾有这样的词句:“天是这样的天,地是这样的地,底下是铁,上面是石头,你的魂魄小你去得,我一家人的魂魄大去不得,你要一掌把我一家人的魂魄打转来――石头老人。”可以看到在开路大歌中描写的地府以及对死者的称呼“石头老人”都与喀斯特地域特征极为密切。如果是女性的丧葬仪式,女方的兄长作为女方家代表会前来哭丧,哭丧的过程中会唱念“姑妈话”(女方兄长随儿女称呼自己姐妹为姑妈),唱词中一般为叙述死者的生平及与哀悼者的深厚情谊,以及哀悼者对死者的思念。在其中也有这样的语句:“现在我站在同姑妈分别的路上,默默无语、泪水流淋,长长的路呀牵着姑妈的影子,短短的脚呀走不掉泛泛愁绪。我走了九地又九坡,一直没有人告诉我,鱼啊鱼,才给我说,你爹娘死得早,水淹这大坝时,你姑妈才同你分别。我走了九地又九坡,一直没有人告诉我,蚂蚱啊蚂蚱,才给我说,你爹娘死得早,水淹这大坝时,你姑妈同你分手在拂晓。”可以体现出贵州明显的山地特征。

又比如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斯拉河来源的故事中讲到:很久以前,贵州均为高山峻岭,没有河流,每逢倾盆暴雨,地上一ย片汪洋,洪水淹没人间,人类遭受灾难。一对苗族恋人“玛博”和“诺学”几经磨难,化身为龙,打通了贵州腹地与长江的连接口,形成了斯拉河,使贵州人民再不受洪水灾害[10]。值得关注的是,与其他古老民族相同,当地苗族同胞的历史记忆中也有一次湮灭人类的大洪水。

2 桃花村文化生态的发展困境与不足

2.1 缺乏必要的物质保证

2.2 缺乏持久的动力支撑

近年由于当地特殊的喀斯特地理环境造成的贫困现状,加之外出务工村民的增多,且受外来文化影响,桃花村民族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具体表现为文化生态的发展缺乏动力、传承出现断层、民俗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如参与“跳花”、“跳场”、“玩月亮”等传统标志性的习俗活动人数逐年减少,本村青年很多在外地务工择偶并结婚生子;再如桃花村传承千年的蜡染、刺绣工艺(1986年在该村棺材洞内出土的宋代鹭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裙融蜡染、挑花、刺绣、填彩为一体,虽然布料朽损脆弱,但是彩色的图案花纹却是艳丽如新,是人类存世的第一件古代彩色蜡染实物),年轻女子因多种原因不愿花费时间学习,如今只有40岁以上妇女能传承,因此面临难以继续传承的危机;又如原来民族的传统民居(基本为茅草木架房,房顶两侧倒水,现代居住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也在现代建筑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失,多数已变为砖房。这些都是喀斯特环境下桃花村文化生态的发展缺乏动力支撑的具体表现和个别缩影。

2.3 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文化生态的发展需要制度的约束。其必要制度既包括桃花村内部的乡规民约,也包括相关部门制定的文化传承、发展与保护的规章制度。据调查ฐ,桃花村并没有明确的乡规民约和规章制度对文化生态进行保护,致使文化生态的发展面临困难。例如桃花村的棺材洞在1999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经刘氏家族商定,棺葬洞设有石墙木门,并有三把锁,钥匙分属刘姓三位族人保管,非经同意,外人不得入内。但由于亡人过世时间不定,不能保证棺材入洞时能同时找到三位族人,该锁被多次破坏,现在虽石墙木门仍在,但已未上锁。并且该洞葬到目前为止已发生四次火灾,洞内文物已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同时当地相关文物部门也没有规章制度对该文物进行明确地管理和保护。

2.☑4 缺乏科学的政策支持

文化生态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由于受喀斯特地貌特征影响,致使该地区土地贫瘠,农耕收入低,基于此状况,当地政府于2013年9月出台了《齐伯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实施方案》,其中桃花村被列为“生姜种植基地”、“农耕体验园”和“生态畜牧养殖区”,并被纳入人文景观风景区(苗族洞葬、婚俗、传统节日、蜡染刺绣)范围。此政策的出台无疑会给当地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然而政策方案中却未涉及该地区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内容。通过很多民族地区相关产业开发的实例,不难预测到地方政府这种片面性的政策会导致当地虽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但同时会对当地文化生态保护造成不良的后果和面临怎样的发展未来。 3 桃花村文化生态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深入挖掘文化内在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

桃花村文化生态发展需要不断地对当地喀斯特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的价值进一步挖掘,挖掘不仅要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深入,更要在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等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基本理念是:民族文化遗产应该原状地、活态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以文化拥有者即村民的自觉保护为中心,在政府的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由当地民众自行管理,依靠自身力量运作发展[11]。因此通过对这些观念不断宣传和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增强村民的文化生态发展意识,经历民族文化自知、民族文化自信再到民族文化自觉的认识过程,使得桃花村村民对喀斯特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充满骄傲与自信心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各种价值,自觉地融入到传承、保护与发展生态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去,从而在整个村寨甚至整个民族中形成发展生态文化的良好氛围。

3.2 发挥文化生态特色优势,广泛采用多种发展形式

当地独特的喀斯特环境造就了桃花村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态特征。文化生态发展需要有必要的经济基础保证和物质保障,这就需要桃花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喀斯特自然环境资源和在此环境下形成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效益,摆脱贫困的境地。当地可根据喀斯特山区不同的地域特征,深入挖掘文化生态特色,并利用特色资源开发多种经济发展的形式,并注重品牌效应的创造。比如在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上应考虑与当地其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同样的自然风景,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可能存在,但同样的民族民俗,在世界其他地方却不可能存在。所以民俗差异才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12]。不同地域类型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各有特点,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保持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生态类型,确保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3.3 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持续增强文化传承动力

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是人才。因此桃花村文化生态发展则首先需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使人才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价值得到有效实现,使行业乃至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价值创造的社会风尚与人文环境,确保文化传承具有持久动力。民间艺人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继承者,更是培养优秀文化传承者的主力军,应重视民间艺人的作用与影响,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地位与待遇,确保他们真正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由于普遍缺少传统文化和民俗知识的教育,少数民族的年节文化符号和功能意义已被很多人曲解或淡忘,使节日习俗产生了明显的变异[13],政府也要在加强宣传引导与适当政策倾斜,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例如在桃花村小学教学中采用苗语、汉语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刺绣、蜡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教育相关课程,以期为文化生态良性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3.4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约束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解决目前桃花村文化生态发展面临的困难,就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首先是桃花村内部要组织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这些乡规民约的制定必须是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同时在平等协商、村民普遍赞同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能对部分不合理的行为提高约束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相关部门也应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文化传承、发展与保护的规章制度。对文化生态的发展积极行为进行鼓励和引导,对消极行为进行抵制和禁止,对不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章必究、违法必罚,最终达到当地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的目的。

3.5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保护与发展相平衡

文化生态是一个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与适应自然规律演变的产物,动态地记载了一个地区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信仰伦理观念等方方面面的传统特征,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基于摆脱贫困和为文化保护创造物质保证的目的,在兼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喀斯特贫困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4],注重保护与发展相平衡。要以保护为前提,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发展,开发文化要合理、适度,保证文化生态的原真性、本土性,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于文化生态保护一定要坚持整体性、针对性和参与性三原则[15];而开发时则应该坚持采取分层次的开发模式(即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分层次开发)和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后开发[16],最终使得喀斯特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效果。

4 结论

总之,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发展的解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社会性事业,搞好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协作。本研究仅选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这一特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尝试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发展普遍存在的困境,同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并实现同类型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地区生态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9.

[4] 廖静琳.贵州苗族文化生态初探[J].安顺师专学报,2000(2):84-86.

[7]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Z].http://www.gzzb.gov.∞cn/

[8] 杨学鼎.平坝县苗族概述,平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M].黔新出图书一次性内部资料,2009.8-35.

[9] 杨学鼎.平坝县苗族百年大事记,平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M].黔新出图书一次性内部资料,2009.341-34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