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之美

时间:2024-12-26 03:33: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前言:时代大潮下的电视综艺节目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被曝抄袭的新闻比比皆是,模仿、抄袭、克隆成了尽人皆知的秘密,大到节目整体搬迁,小到复制片头创意、海报等,无所不用其极。例如,《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百万富翁》的翻版;《开心辞典》神似香港亚视的《超级大富翁》;《走进香格里拉》与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创办的《幸存者》异曲同工;而早年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则出自于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非常男女》。近年来,这种抄袭有增无减,《偶像来了》涉嫌抄袭韩国综艺节目《英雄豪杰》;《越策越开心》《天天向上》《8090》等王牌节目的片头也被指抄袭《last friend》《BOSS》《欺诈猎人》等经典日剧的片头,连《我是歌手4》歌王战终极海报也被指出抄袭上海TBWA为阿迪达斯做的一套平面广告,等等。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大面积抄袭日韩港台和欧美节目,电视工作者如此丧失创造力,委实令人稀吁和难堪。

实现民族复兴,再创中华盛世荣景,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和“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电视工作者作为新闻舆论大军的重要成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是伟大时代赋予每个电视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与一些电视台热衷于炒剩饭、搞模仿不同,不久前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凭借其文学功底惊艳亮相,很快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人人诵读经典古诗词的热潮。随即,央视顺势而为,在黄金时段推出新的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可以说,这两档节目是央视深刻领悟、贯彻落实习近平讲话指示精神的成功实践。前者被誉为是电视综艺节目的“诗词盛宴”,引发收视狂潮。后者作为“诗词盛宴”节目的接棒者,同样没有让观众失望,节目播出后,誉如潮。面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面对满屏的明星家事和隐私的过度消费,《朗读者》为观众慢慢翻开一本本书,犹如徐徐吹来的一股清风,节目虽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随着董卿那亲切而温和的语速,从容自信的主持,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

该档节目播出后,收视火爆,微博和朋友圈的转发也相当给力。我认为,该档节目之所以取得成功,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美”!用二个字来形容就是:“大美”!本文主要以央视的《朗读者》为例,从节目团队的担当之美、节目主持的书香之美、节目嘉宾的人格之美、节目形式的表达之美、节目内容的经典之美和节目传播的创新之美等六个维度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价值之美进行全面分析,探寻文化自信对于节目精、气、神的意义,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节目团队的担当之美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社会影响力极大。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产品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这是《朗读者》节目团队首先要思考的导向问题。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然而,目前电视市场中有品质,又有美誉度的文化节目却显得十分稀缺。在此背影下,央视推出这档节目,有如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体现了责任和担当。正如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所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在谈及该节目的制作动因时,董卿坦言:“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为此,她严格把关:一是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二是嘉宾的选择标准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绪感染力。在综艺节目普遍娱乐化,低级趣味化,不断挑战正确“三观”的今天,节目团队“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十分可贵,他们不仅要唤起受众对于文学的热情和最温馨的记忆,而且要充分彰显中国优秀文化的诗意之美。在此创作诉求的感召下,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画面之感人等节目要素在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令人如沐春风,既张扬了汉字声韵之美,又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它和先前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综艺节目一起,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担当。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是让观众感动,给观众激励,更能引导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国民的自豪感,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节目参与者无论是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郑渊洁、李亚鹏、倪萍、赵蕊蕊、杨利伟等名人明星,还是被称为综艺节目“素人”的普通人,他们所诵读的无论是著名作家的作品,还是自己写给爱人的情书等,都无一例外绽放出能够直抵灵魂、打动人心的力量。很多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朗读者本人的故事和他们所朗读的文字感动地热泪盈眶。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½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这正是节目团队的担当之美带给受众的价值力量。

二、节目主持的书香之美

一档节目的成功,除了节目团队的集体努力外,主持人的核心作用不可替代。该档节目的主持人董卿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资深媒体人,她腹有诗书,洋溢着书香之美,她自己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古籍经典,对于当前中国青少年沉迷于数字影像化的快餐文化感到痛心。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她已经找到了一种叙事方法,既陶冶情操,又兼具趣味,且融传统诗词文化于竞技表现中。“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有好的方法,要有底气,有内涵。增加青少年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因此,她选取了“朗读者”这个独特的节目形式。因为,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读者体会到的是文字背后的感情,而倾听《朗读者》,受众感受到的是心里燃起的温情,是隐藏在心底的文化乡愁。换言之,观看这档节目不仅仅是聆听一段文字,一种声音,一个故事,更有文字背后的爱、灵魂和温度,而它唤醒了每个聆听者心里最平凡也最可贵的温情!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需要这种爱、温暖和感动,或许这就是《朗读者》的意义,拂去凡尘浮世,抚平聆听者心头的疲惫和伤痛,在文字温暖的港湾里,让灵魂有了片刻的安详! 由董卿先后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节目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中国诗词大会》选手注重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记忆,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传播文字之美,展现生命的价值。《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让人们看到她新的一面,即对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而来。在成为“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作为“朗读者”的他们都只是一个饱含深情的普通人。

例如,《朗读者》第二期的主题是陪伴。董卿的开场白就是:“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了陪伴,也就没有了活着的意义。我想,这句话原应是,一个人,一座孤岛,陪伴,让孤岛长出爱和希望的种子,从而有了万千欢喜,有了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击中了忙碌中的人们心底最温暖也是最柔软的部分。在董卿看来,文化类节目需要更精心设计和认真打磨。节目制作之初,有人担心老百姓看不懂这个节目。但董卿认为这是对受众的低诂,她说,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原本是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最远的嘉宾,但他的讲述很快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关注和赞赏:“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

和他的可爱、执著,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董卿坚信美好的人生是人人都追求的,因为这是人的共性。

从主持人转型为制作人,董卿的压力很 ﭢ大。每一名“朗读者”都值得尊敬,他们都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人生。如何让每个人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如何把控好场上每一个人的情绪起伏,考验着董卿的定力和智慧。当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的时候,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作为优秀主持人,董卿不希望用泪奔的方式煸情,但也也不愿意压抑自己的情感,当真情流露时,谁能否认那一刻电视机前的你我他不会像主持人一样泪流满面呢?董卿只是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相互温暖。同为优秀主持人白岩松在看完节目表示:“《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它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而这,恰恰是节目主持人董卿浑身洋溢的书香之美所闪耀出来的价值光芒。

三、节目嘉宾的人格之美

《朗读者》的着重点落在“者”上,以人为本,我们不仅欣赏了优美的文字,看到了精彩的人生,看到了爱和祖国的河山大好。观看《朗读者》既像遇见多年前的自己,又像抚慰当下的自己,还有追问未来的自己。在文字中放飞想象,在朗诵中感悟人生。

节目的嘉宾成为一大亮点,他们采用“素人+明星”的方式,展示了每一个嘉宾各自的人格之美,为节目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例如,节目组邀请了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夫妇、陪读16年的杨乃斌母子和守护着“一个人的动物园”的林兆铭等一批默默无名者(即所谓的“素人”)用特殊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且朗读。董卿表示,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鲜花山谷”夫妇让她觉得节目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对很普通的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同样,第五期中的残疾人赖敏泪流满面地朗诵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以此献给自己心爱的丈夫丁一舟,唱响了一曲平凡人中的不平凡的爱的深情颂歌。

当然,节目中还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社会名流,如第一期中的许渊冲、柳传志、濮存昕、张梓琳等和第二期中的乔榛夫妇、郑渊洁父子、蒋雯丽以及后面的麦家、倪萍、赵蕊蕊、单霁翔等等,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些名人身上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像蒋雯丽与艾滋病人结缘的事情就令人感叹。特别是年近百岁高龄的许渊冲的出场,可以说这是节目组表达对一代翻译大家在传承和弘扬中西文化上所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份敬意,许老弟子们用中英法文朗读文学经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许老本人诠释的热爱力量更给人带来励志的力量。老人家今年已是96岁,每天仍然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看他在台上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这不仅是爱好的力量,更是爱好带来的最高境界。许老说他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这样的“梦想”难道不令人感怀、动容和唏嘘吗?

这些嘉宾不仅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更有特别的人格之美值得弘扬,节目中不仅有名人,更有普通人。在明星过度消费的今天,许多明星身上很难再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相反,在普通人身上,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能够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东西。以前国内也有类似的朗读节目,但选的朗读者都是演员,而且往往有表演成分,而这一档节目真人真事更多,也更原滋原味。它恰恰说明,真正接地气、真正受老百姓喜欢、真正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作品是最有时代价值,也是最能“叫好又叫座”和最有市场的。

四、节目形式的表达之美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这是《朗读者》的深情表达:“朗读,属于每一人。”《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因为朗读中的文字不只是别人笔下流动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和世事沧桑,再度蓬勃而出,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人们追求诗意的生活,诗意不只是在远方,更在你的身边,在每时每刻对生命的感悟和体悟。 张梓琳就坦言:“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让大家重新的回到这种纸质书籍的喜爱,我觉得这事特别棒的一件事情。”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的:“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该档节目的制作初衷,也是节目的出彩之处。每位嘉宾的朗读表达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并且把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在短短的时间内浓缩并释放。

作为一档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由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用深情朗读这一极具中国风的方式,本身就温馨、诗意和浪漫。因为,朗读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方式。学生时代,每一个人都在校园朗读中感悟文字表达的力量和魅力。但限于当时人生阅历尚浅,朗读显得较为功利,年轻的学子更习惯用背诵一词,来替换“朗读”这一概念。其实,朗读不仅是一种“把文字拎起来的”的情感互动,更是一种读书人和书写者的内心交流,是朗读者的二度创作。同样一首诗歌或一个散文或小说片断,由不同的人朗读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朗读若到情深处,极易牵动情感,朗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放缓速度,甚至干脆停下来,用心品味作者在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受众也会随着朗读者的节奏进入到相同或相似的境同中,因此,当有了一定阅历的人们邂逅《朗读者》时,就会怦然心动,更易引起思考和共鸣。

作为一种重新讲述故事的温情方法,在朗读的综艺节目中,我们通过嘉宾们精心挑选的作品,感受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并从中了解到他们曾经面对的抉择和心灵的挣扎。这些都是受众期盼已久的宝贵的人生财富,不同年龄的人看待人生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但是却可以在和他人互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他们的乐观、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每一个人的人生,或者说每一个人的成功,其实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但是在这些朗读者的故事分享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真实人生故事的魅力,透过这些故事去重新发现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爱情,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感情,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体验。节目的价值潜移默化地通过朗读得到传达,通过故事分享而影响更多人。虽然《朗读者》看上去像是一个静态表达的节目,但是当人们通过朗读这种形式进入到讲述者的人生意境中后,却能够发现不同的讲述者呈现的是不同的人生见解和人生表达,他们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多样化和新的可能。我们能够借助他们的故事扩大视野,随他们的故事去感受发现爱的力量、行走的力量、奉献的力量和坚守的力量,节目紧紧抓住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围绕每期的主题,又将每期的主题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引领作用,所有这些,正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真正要赋予我们的内心滋养。

五、节目内容的经典之美

应当看到,热起来的每一个文化类节目,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节目中传统文化的含金量。传统文化类节目,一般都显得“阳春白雪”,这些节目以晦涩和高深而闻名,让人感到高大上,有些“冷感”。但《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些热起来的节目中,我们却看到了区别于《百家讲坛》式地变繁复为简单的讲解。一方面,《朗读者》坚持了原汁原味,让人们通过经典,看到一种文化的古老和传m;另一方面,《朗读者》贴近人们心灵,朗读者的选取,以最适合代替最有名气,这让群众能够更容易获得文化共鸣和情感共鸣,这给发展中的文化类节目指点了方向:即文化类节目,含金量越重,越有影响力。它和以往的访谈节目大不相同,除了简短的采访,嘉宾还会朗读一段文字分享给特定的人群。每期节目常常会有四到五位嘉宾,节目高扬经典之美,洋溢着温暖和沉甸甸的爱。

首先是嘉宾所选作品的经典,如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以此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扬》,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还有“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以及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等等,这些经典作品在受众中本身就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有着先天的共鸣因子,极易抓住受众的心。《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这样的细节几乎在每一期节目中都能发现,不仅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意外的惊喜,还给观众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其次是朗读形式的经典和多样化。节目中既有夫妻共同朗读,也有父子共同朗读;既有站着由钢琴伴奏的,也有坐着休闲式朗读;既有本身就是朗诵名家的,更有发音并不标准、甚至阅读十分艰难的;既有独立的个人朗读,也有多人的集体朗读,所有这些,把经典的舞台推向大众,推向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例如,秦h飞和他的五个伙伴朗读迟子建的《泥泞》,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千万农民们的热爱,与其说这是为农民们朗读,不如说为悠悠苍天的耕种者和广袤的农村大地朗读。再有就是著名作家麦家的朗读是一个经典故事的文化镜像:他的儿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十分封闭,麦家选择陪伴儿子度过最摇摆不定的时光,选择了理解和宽容,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帮助儿子成长。他朗读自己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这是一封叛逆孩子的父亲写给叛逆儿子的一封信。而徐静蕾的经典在于,她是不可复制的:她选择当导演是源于骨子里的热爱,她希望做她没有做过的事情,她选择了挑战和变化。当她满含热泪朗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时候,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后辈献给她在天上奶奶的那样一份深沉的爱。

再次就是情感的经典。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可以说,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特别是节目中未见到那个“人”,其实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经典之美的扩展与延续,是节目大美之所在。 六、节目传播的创新之美

托尔斯泰指出: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当然,只有把新的感情( 无论多么细微) 带到人类日常生活中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这种新的感情说到底就是艺术的创新性。目前,伴随着文化转型,人们的心灵滋生着躁动和不安的情绪,物质的富有并不能够解决心灵的迷惘,相反可能还会增加这种迷惘。因此,好的电视综艺节目就应该起到安抚和镇定作用,让受众感受到亲切、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说,一档节目要做出影响力、公信力和传播力来,没有创新是办不到的。创新是竞争力,更是生命力。

《朗读者》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节目的设置中:即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比如:第一期的主题为“遇见”,第二期的主题为“陪伴”,第三期的主题为“选择”、第四期主题是“礼物”,等等,这些主题是节目团队在反复考虑、比较、筛选的基础上确定下来、能最大限度地触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像“遇见” “陪伴” “选择”和“礼物”等等,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每个主题都能勾起观众独特的心电感应。而台上的每位嘉宾也都能结合自己的人生故事选取跟主题直接相关联的、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国家唯一的一所红丝带艾滋病儿童学校的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选择了用爱和奉献为一群特殊的儿童撑起了一把伞,为他们遮风挡雨。他朗读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如果》献给他的33个特殊孩子,希望当有一天自己不能再陪伴他们的时候,孩子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未来。不仅如此,节目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其次,节目的创新体现在随处可见的人文关怀上。这种人文关怀充满厚厚的文化底蕴,从主持人和嘉宾的每个细节中自然流淌出来。例如陪伴儿子16年的母亲,为了把残疾的儿子变得跟正常人一样,这位母亲不仅陪儿子上学,还自觉充当儿子的玩伴、老师、同班同学、倾诉者与被倾诉者等,最终苦尽甘来,儿子读上了大学,成了一个不仅完全自立、而且能够帮助他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故事是对母爱的最好颂扬,它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遵循奉献和“不抛弃、不放弃”之固有的文化逻辑,寻找观众的情感泪点,将大爱的文化元素渗透其中。同样,李亚鹏对女儿的爱、倪萍对儿子的爱、赵蕊蕊对祖国的爱等爱的“礼物”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而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则击中每个人、特别是做了父母的心底的柔软处:“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特别是第四期中把已故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的故事呈现出来,并请由他发起创立的扶持资金资助的学生来朗读汪国真《让我如何感谢你》,充分体现了节目的正能量和人文关怀。这样的人文关怀也表现在蒋雯丽对艾滋病患者的结缘以及一个人的动物园所彰显的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嘉宾都用独特的人生经历张扬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其中的家国情怀、夫妻恩爱、父子情深等对当今社会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和引领价值。

再次,节目的创新体现在原创性的追求上。很长一段时间,节目的模仿成为一种时尚。一个“好声音”红了,无数的歌声响起来;一个舞台火了,就会有其他人争相效仿。荧屏上那些热热闹闹的综艺节目轮番上演,可在观众眼中,都是模仿得“似曾相识”。特别是对韩国、日本和欧美国家电视节目的模仿,几乎达到了病态的地步。而这样的模仿,不仅反映节目团队原创力的丧失,而且容易产生版权之争和各类纠纷,同时也极易导致功利主义、刹那主义和市侩文化的大肆流行,助长了不公平竞争,有损国家形象。《朗读者》既不同于以前的《读书》栏目,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走秀节目,更不同于把明星的家私尽可能暴露以此来吸引眼球,《朗读者》要做的就是从原创性出发,凡是别人做过的尽量摒弃。按理,作为《朗读者》的嘉宾,普通话应该是最基本的,要字正腔圆。然后,嘉宾有很多是吐词不准或口音很重的,即便是著名作家刘震云,他的普通话也不标准。但这一点不妨碍嘉宾们在台上的表演,也一点不妨碍受众对他们的喜爱。例如,“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虽是一位美国人,但他对汉字有一种痴迷的程度,他选择用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汉字数据库,网站里有将近十万个汉字字型,为此他倾尽所有、无怨无悔。理查德・西尔斯朗读《陋室铭》送给他的母亲,感谢母亲一直尊重他的选择,在背后支持他。显然,理查德・西尔斯的朗读无法与播音员相比,但这类不标准的发音恰恰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错愕感和陌生化的情感体验。

结语:电视ฆ综艺节目也要突出文化自信

目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化、同质化十分严重,歌唱类、亲子类、竞技类、文化类、喜剧类等等不一而足,节目制作过于依赖海外模式,文化自信与原创精神不足,一些节目一味追求市场价值,大把“烧钱”、明星作秀、炒作话题,缺少文化内涵,价值导向模糊,甚至滑向“三俗”泥潭而不能自拔。

与此同时,电视综艺节目抄袭成风,官司不断。ด例如,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涉嫌抄袭韩国MBC招牌娱乐节目《无限挑战》,山东卫视的《歌声传奇》模仿KBS的《不朽的名曲》,山东卫视的《明星家族2天1夜》与KBS的《2天1夜》连名字都近似,江苏卫视的《一起来笑吧》涉嫌抄袭韩国KBS的《Gag Concert》,韩国JTBC的《Hidden Singer》则被上海娱乐频道、深圳都市频道、北京文艺频道和广州综合频道四个频道联合变成翻译版的《隐藏的歌手》。在此严峻形势下,《中国谜语大会》《见字如面》《国色天香》《最爱是中华》《汉字英雄》《Hello中国》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批“中国风”式的综艺节目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一批“中国特色”电视综艺节目的出现,有如一股清流,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难能可贵。

论者认为:电视综艺节目也要突出文化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就能激发电视工作者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因为文化自信不是文化盲从或文化自负,而是脚踏大地,以人民为终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首先,文化自信来自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深厚文化家底。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文艺星河灿烂,创造力之强大、成就之辉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其次,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今天世界的巨大价值。第三,文化自信来源于人民,立足时代,吃透中国文艺与中国人民之间的辩证法,文艺就有了深度,创作就有了温度,节目就有了高度。因为,观众不是傻子,观众也不需要迎合。事实上,节目的文化含金量与原创性越高,观众对于节目的忠诚度和好感度就越强,也越能恒久。例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诗词离生活有些远。然而《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恰恰说明:中华文化精粹太美,不H存在古代人生活,也存在当下的生活中,永远有她的存在和价值。《朗读者》激发全民朗读热同样如此。只有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起对大家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电视工作者只有沉下心来,摒弃浮躁,加强个人修养,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持续热爱与关注,不跟风,不盲从,唯其如此,才能让文化自信在电视综艺节目中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制作出在温度、有原创力和竞争力、雅俗共鸣的优秀节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注释:

①④蓝海创意云:《被曝抄袭,综艺抄袭之风几时休?》,今日头条网,2016年5月24日查询。

②刘淮南:《文论建设与“中国经验”》,《湘 潭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③文卫华、楚亚菲:《2015年电视综艺节目数量多类型杂》,《光明日报》2016年1月18日。

⑤刘辰阳:《文化综艺节目火爆的背后是坚定的文化自信》,内蒙古观察网2017年2月15日。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