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习题,让数学思考走向深入

时间:2024-12-26 02:48: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习题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习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正是通过一题题的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内化知识;让学生在习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收获数学学习能力。如何用好习题,是数学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习题 问题 数学学习 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55

习题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习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也正是通过一题题的练习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如何用好习题,是数学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着思考的节奏,教师如果能够用好习题,定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在习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收获数学学习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对习题使用的一些看法。

一、挖掘题意,把握问题本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问题是难点。对于此类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及提炼出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借助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解题时需要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有35米白布,每5米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对于此题,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提炼出平均分的问题,即“把35每5个一份的分,可以分成ด几份”,然后深入提炼“35里面有几个5”。这样,学生自然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2.提炼问题的共性

如果说让学生一下子看出题目中的数学本质有困难,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共性,从而理解和掌握一类问题。如,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一道题:数学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学生往往直接用“每本画册的印刷费用×印刷的数量=1740”来计算,其实,这里所说的印刷费用应该包括两部分,即制版费和印刷费,这一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不难发现,这和学生在练习中遇到过的坐出租车的问题是相类似的。出租车的费用也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起步价;二是超过3公里后的超出部分。在教学中,当遇到这类题目时,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在做过的练习中是否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如有,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共性。

数学学习中像这样的类似问题有很多,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做一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共性,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相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定能有所提高。

二、丰富形式,找到解题切入口

2012秋季ฏ的新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特别重视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很多课后的思考题中尤其突出。不少题目均为中高年级的数学问题,类似找规律、倒推、逻辑推理等方面的题目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教师通过这些看似“超纲”的题目,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数学思考,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在不断的练习、思考中逐步形成。

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丰富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分散学习的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个单元的一道思考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试拨3颗珠子,看可以拨出哪些数。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会无序地说出21、12、30这三个数。这时,教师不妨提高要求:怎样拨数能够做到有序,且能把所有的情况都拨出来呢?继而提出更高的要求:怎样拨能找出最小的?怎样拨可以找出最大的?通过层层递进的要求,促进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学会有序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2.改变题目,巩固方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更多的练习来帮助他们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所以不妨更改珠子的颗数,将3颗珠子改为5颗珠子、9颗珠子,然后针对不同的题目,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凸显练习的目的。而且学生也特别喜欢这样的改变,一些在上一题解决过程中没有能够独立完成的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帮助自己理清解题思路。

3.改变题型,提高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具有局限性,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能解决像这样拨珠子的题目,但是换了一个题型,他可能就摸不着头脑了。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题型,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例如,在上面两个环节后,可以把拨珠换成展示数字卡片。如:出示2 0 4 8 四张数字卡片,从中选两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两位数,你能组成哪两位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在操作、变化、变型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习题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点,把握解决问题的核心。

三、反复辨析,将习题价值引向深入

题组练习、对比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用得特别多,因为通过学生对不同题目的对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中,“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曾进行习题设计,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在口算过程中进位与不进位的区别。首先,张老师要求学生尝试编出一道得数为六十多的算式,并出示这样的一道题:35+1□,然后提问:“能编出来么?”继€而出示“54+□7”进行追问。在思考能否编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进位的特点,也辨析两题的不同之处。其次,让学生思考:得数要是六十多,十位、个位上的数,分别要符合什么条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着手编题:46+1□、2□+4□、□4+□9,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在这三题的编题过程中,张老师有意识地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编题中进一步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特点,继而通过这三题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整体把握进位加、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张老师通过连续的、多次的对比,逐步解决进位与不进位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特点,让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走向深入。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是单薄的,而将一些有着联系的练习放在一起,则能让学生从单纯的思考引向思辨,在辨析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认识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方法。

习题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在于我们教师是否能看到习题的本质,在于我们是否能关注到学生的习题呈现方式,更在于我们是否能把握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的路上,习题是带动学生思考的金钥匙,那么就让我们用好习题,开启学生的数学之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