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

时间:2024-12-26 01:35:0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教师必须要先感动自己,让自己进入音乐作品中,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进入音乐的世界。

关键词: 音乐艺术 音乐欣赏 情感交流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结晶,有着言语所不能比拟的力量,当言语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ฉ,音乐就能焕发出特有的感染力。通过音乐的熏陶,逐步接触音乐世界,认识社会,了解各种人生,丰富情感世界,培养高尚情操,这是音乐老师致力于让学生欣赏音乐的目的。对音乐欣赏,可以让学生接触古今中外各种风格、各种体裁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懂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音乐修养,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感动自己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诉诸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使人获得各种各样美的感受。打动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了解和掌握一部作品,从点到面都要有细致了解。当我们对这些作品有了感触,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引人入胜的话语,丰富多彩的表情,生动活泼的肢体动作,等等,就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作品魅力。

在教授肖邦的《波兰舞曲》一课时,在备课过程中,我就对这首乐☭曲的背景和结构做了详尽了解,对肖邦本人的经历及其作品也都做了细致了解。对于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迹,要知道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那些经典的作品,也要清楚它们诞生的背景,肖邦借着它们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等等。那么,在教授这一课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充满感情,让学生对这位钢琴诗人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源泉。只有当学生对欣赏有了兴趣,对欣赏的作品有了好奇心,才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关注音乐作品。由于欣赏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受音乐的,因此只有让他们多听、认真听,才能通过理解音乐形象渐渐走进乐曲的意境中。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些简单的律动,启发学生理解音乐,营造欣赏的气氛。

同样是欣赏肖邦的《波兰舞曲》,这是一首六年级的欣赏曲。六年级学生相对于小学其他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思想上已经很独立了,对社会的认识和接触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更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歌曲为导入,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他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肖邦呢卐?”接着让学生一起观看肖邦的传记电影《一曲难忘》中的经典片段,让他们不仅从电影中了解肖邦的生平,而且让他们听到许多由肖邦创作并演奏的钢琴曲。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钢琴诗人”肖邦对自己的祖国浓烈的热爱之情。以此作为学生的情感铺垫,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波兰舞曲》的欣赏中。

三、静心聆听

欣赏以“听”为主,这种“听”不是毫无目的的听,而是带着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情感都参与到音乐中的听。这种“听”也不只是学生听,教师也应该参与其中。我们要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共同参与能让学生认为老师与他们有情感上的共鸣。在欣赏过程中,我们不要用过多讲解干扰学生聆听,也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听”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要单纯地重复地听。要细听,多想,逐步提高聆听的要求,每次的聆听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聆听的难度逐步提升,帮助学生在聆听中进步。

听是一切音乐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在平时教学中,学生一般都不容易静下心来细细地听。对此,我通常会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这样能相对集中注意力,突出听Ⓐ觉,让欣赏的课堂保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

我在教授欣赏《彩云追月》一课时,首先进行的是整体欣赏,感知乐曲特点,让学生对乐曲的情感基调心中有数,接下来是深入、细致的欣赏。对第一乐段的欣赏,我要求学生听辨这首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两种民族乐器。然后哼唱这一乐段的主题旋律,让学生体会作曲者对故乡淡淡的思念。对第二乐段的欣赏,同样是带着问题的欣赏“这一乐段的旋律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这一乐段中引用的重复手法,让学生由这种手法的表现体会到作曲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了。对第三乐段的欣赏,仍然是先对学生提出问题:“这一乐段的主奏乐器是用怎样的演奏形式表现的?”由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认识对答式的表现手法,并通过打击乐器的模仿,有更切身的体会。最后是对乐曲的完整欣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欣赏能力。

整个欣赏的过程从整体、到分段、再到整体,这样的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样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以提升,对学习的参与性得到加强。

四、理解作品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同样的一首乐曲,不同的人就有不同感受。就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与人的性格、思想等都有关联。同一首乐曲,有人说表现的是明月,有人说是森林,有人说是夕阳,有人说是溪流,这些都不ฃ能说错。音乐是以感受而言的,并不是像数学题那样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让学生欣赏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告诉他们这首作品是几拍子的,是什么表现形式的,而更多的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更多更丰富的音乐世界。

如在欣赏格里格的《晨曲》时,我并没有把乐曲的名字告诉学生,而是在一遍完整的欣赏后问学生:“随着乐曲旋律的展现,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春天,有的学生说是宁静的夜晚,皓月当空……虽然与格里格的心情相去甚远,但并不能说他们是错的,这是他们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情感世界、感性理解都是不同的,从中体验到不同于作曲者的情感也无可厚非,谁对谁错都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引导学生去听、去理解、去想象,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让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更融洽,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善于发现美、欣赏美,从音乐中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以欣赏为乐。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