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工作对策的探讨
【摘 要】“就业的攻坚期”顾名思义,就是毕业生就业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第二季度,是毕业生求职最集中、最艰难的时期,毕业班辅导员要以毕业生就业为本,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克“攻坚期”,保证学生能够找到满意工作,实现毕业生的高水平就业。
【关键词】毕业班辅导员;就业“攻坚期”;就业服务;信息库
一、毕业生就业“攻坚期”的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律,毕业生就业也有应当遵循的规律,高校毕业生就业一般开始于每一年的下半年大约十月份左右,从十月份到第二年三月份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多数的用人单位通过人才市场或者进入学校举行招聘会,在这一阶段部分毕业生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就业的“黄金时期”,是毕业生就业最快、最容易的时期。第二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就成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攻坚”时期,在这一时期,多数的用人单位已经招聘完毕,签约工作也基本完成,这段时间毕业生的就业十分困难,进度缓慢。
二、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辅导员在促进毕业生在就业”攻坚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有些是自身因素,有些是客观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就业服务不能贯彻到底,存在“季节性”
高校毕业生由于在“攻坚期”内没有找到工作,毕业生离校后,有些辅导员忽略了和这些毕业生的联系,就造成了就业服务不能贯彻到底,毕业生没有就业,无人过问。结果毕业生被推向了社会。有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但是辅导员也没有跟踪调查,毕业生在这个工作上表现如何,是否适合这个工作,是否发挥毕业生的优势。所以辅导员应当在毕业生离校后继续关注毕业生的工作状况,适当的给予帮助。
(二)辅导员的能力水平有限
现实中多数的学校没有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的教师。有些辅导员参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平时就要注重对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把培训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常抓不懈,而不是把就业服务当做运动来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辅导员的思想上和业务能力都要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的需求。
(三)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信息库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信息库,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每年结业的大学生数量巨大,而辅导员都是处于流动中,如果辅导员人事发生了变更,那么许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无从得知,高校无法及时掌握毕业生的状况。所以高校建立毕业生情况信息库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录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个人意愿、毕业去向,就业行业,就业地域。最后把未就业的毕业生另行分类,经常性地予以关注和联系。
三、目前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的对策
(一)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同、个人意愿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辅导员首先和毕业生谈话,了解每个人的就业意愿和自身条件。结合着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进行分析,让每个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情况、了解自身情况,确定就业的方向和目标,让自高自大者抛弃幻想,让自卑者树立信心,让焦急忧虑者平心静气,让有盲从心理者有自己的主见。让每个毕业生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进行就业攻坚战的前提✉条件。
(二)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
工作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等待用人单位来招聘显然不可取。辅导老师可以和校内就业部门负责人一起到本地或者外地的企事业单位,带着学生的简历,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毕业生,或者邀请企事业单位打学校来招聘,或者通过电话网络的方式联系企事业单位,发现企事业单位的隐性需求,并且能够对用人单位进行启 Ü发式的需求引导。
(三)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
辅导员和高校就业部门人员积极搜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然后整理汇总,采取公示的办法,让毕业生自己选择。辅导员也应该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方向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建议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参加公务员的考试,没有特长的毕业生可以建议其学习一门实用技术再参加就业,这样既能够减少目前就业的压力,也能让毕业生在未来里更好地就业。
(四)运用“实习”促进就业
在“就业攻坚期”阶段,很多单位暂时没有招聘的需求,但是并不等于未来没有招聘的需求。辅导员先联系潜在的用人单位,与单位沟通,让毕业生先参加实习,用人单位可以给予一定的待遇,等到单位需要招聘的时候,自然就把实习的毕业生当做了首选目标,毕业生因为经过了实习对单位的工作有了许多了解,接手新的工作也游刃有余。即使单位长期不需要用人。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也拥有了工作经验,再去其他的单位面试也具有了很多的优势。所以运用“实习”也能够促进就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要首先树立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的思想,要解决毕业生的思想问题,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主动措施开辟各种渠道为毕业生最大限度的解决问题,还应当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对毕▼业生就业采取跟踪服务措施,综合解决毕业生就业,攻克“就业攻坚期”。
参考文献
[2] 于运国.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