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4-12-26 01:33: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关键词】化静为动;以动促思;互动共进;乐学;善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动”起来的课堂可以让小学数学不仅“有营养”而且“好吃”。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化静为动、以动促思、互动共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化静为动,让学生乐学。

目前,学生使用的都是纸质课本,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尽管色彩鲜艳、直观形象,然而毕竟没有动态的画面那么容易吸引ღ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时,将教材中单一的图形设计成“一只瓢虫沿着树叶爬一圈”的动画,✔学生一眼就区分出了什么是不足一圈、正好一圈和超过一圈。通过比较正例与反例,学生周长概念的形成很容易就水到渠成了。

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摒弃自制教具。数学教师的办公室常有“百宝箱”,其中除了刀、剪、尺等工具,还有一些“废品”。笔者经常利用这些“废品”制作一些教具,比如:利用四根小木条和一些螺丝制作成活动长方形框架,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一拉,长方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周长( ),面积( ),为什么?反之,一推,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让学生思考:周长( ),面积( ),为什么?在教学“三角形”时也会用到这个教具,拧开螺丝,卸掉一根木条,拉一拉,与拉平行四边形时比一比,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对这些直接经验的体验远比观看多媒体演示更深刻。

2.以动促思,让学生善学。

布鲁纳曾说过:“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已成定论的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老师教学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带上土豆和小刀进课堂,引导学生在跟着教师切土豆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还体会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他一语道破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手指其实是最好的“学具”。“用手思维”的形式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低年级学生可以借助手指记忆“乘法口诀”,借助左拳记忆月份。高年级学生在学习“间隔规律”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五根手指与四个间隔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五根手指=♡四个手指间隔+1。那四根手指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三根手指呢?两根手指呢?以此类推。最后总结出:手指数=手指间隔+1。接着将此规律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如植树问题、锯木头问题等。

3.互动共进,让学生爱学。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认为,可以“在课堂里推进课程改革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分析本课的教学,三大块内容都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活动要求明确,方法指导清晰,文字呈现不繁琐,学生一看就清楚该干什么、怎么去干。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学、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时空,学生在“兵教兵”的过程中实现了共进共赢,不仅习得了知识,还收获了更多非知识的能力,如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一切能“动”的素材,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的动态情境,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给予学生更多展示的时空,让学生在思索、体验、交流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分享成功的快乐。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我们的学生才会学得更轻松、更扎实、更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2]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5.

[3][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12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