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作家学习“戏剧性”表达

时间:2024-12-26 13:16: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所谓“戏剧性”,就是“事物所具有的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的性质”。德国剧作家、小说家古斯塔夫・弗莱塔克在《论戏剧情节》一书中指出:“所谓戏剧性,就是那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那些由一种行动所激起的内心活动;也就是一个人萌生一种感觉到发生激烈的欲望和行动所经历的内心过程,以及由于自己的或别人的行动在心灵中所引起的影响。”

“戏剧性”表达专门针对叙事文写作而言,主要指戏剧的特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人们在谈到“戏剧性☒”表达时,常常会论及巧合、误会、逆转、悬疑、空白、对比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戏剧性”表达往往是有潜台词的表达――人物的语言、行动都富有隐含信息。“戏分”,读者想不到;隐含信息,读者深感意外,但又赞曰“好戏,有潜台词”。

一、无巧不成书

巧合,就是事件的偶然性。编述故事时,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适宜中学生作文构思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如此收尾,凸显了夫妻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二是不期而遇的巧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安排上就运用了巧合法: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据说已发了财的于勒叔叔早日归来,当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时碰上了又穷又老的于勒,于是发财梦彻底破灭,并演出了一场仓皇逃遁的丑剧。“不期而遇”式的巧合,不仅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而且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巧合”要自然合理,而不能胡编乱造。

[佳篇示范]

医生为什么迟到了

(美)比利・罗斯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接近九点钟,医生凡・艾斯克接到一个外地打来的电话,对方说:“我是海顿医生,在格兰富尔的一⌛所医院里。这里有一名病危的儿童,他头颅中有一颗子弹,刚刚被送进医院,情况十分危急,很可能救不活了,我们必须立即给他做手术,但是你知道,我不是一名外科医生。”

“我离格兰富尔有60英里,”凡・艾斯克立刻说道,“你是否请一下曼沙尔医生,他就住在格兰富尔。”

“他离开这个镇子了。”海顿医生答道,“我所以请你是因为这个孩子是来自你的城市,他在这里来游玩,在玩枪时不小心把自己给打伤了。”

“你说这个孩子是从阿尔巴奈特去的?他叫什么名字?”

“亚瑟・库尼海姆。”

“看来我并不认识他,但我会立刻赶来,这里正在下雪,不过我想我在12点钟之前会赶到你那里。”

“我要告诉你,这个孩子的家庭很贫穷,我想他付不起你的诊费。”

“这无关紧要,就这样吧!”凡・艾斯克医生说完就动身了。

几分钟后,外科医生的小汽车在镇上路边的一束红光灯前不得不停了下来,一个身穿黑旧大衣的人拉开车门,闯入车内,他冷冷地说:“往前开,我手里有枪!”

“我是一名医生。”凡・艾斯克解释说,“我是赶往医院为一个病危者动手术。”

“闭嘴!”这个黑衣人凶狠地说,“继续往前开!”

当车子开出镇子一英里,黑衣人命令医生停车,滚下去,然后他自己开车上路了。凡・艾斯克医生站在风雪中愤懑而无奈地望着车子急驶远去。

一个半小时后,凡・艾斯克医生才找到一部电话,叫了一辆出租车,匆匆赶到火车站,可是一问,下一班开往格兰富尔的火车要到12点钟才开,凡・艾斯克医生只好继续等待。

当这名外科医生赶到格兰富尔的医院时已是凌晨2点,海顿医生正在焦急地等他,但不明白他为什么迟到了。

“我已尽了最大努力。”凡・艾斯克医生说,“因为我在路上被☃打劫,被劫去了车,只得又等火车……”

“你这样做已经尽心了。”海顿医生说,“孩子在一小时前已经死亡。”

两位医生边说边走到医院手术室的门旁,那里坐着一个身穿黑旧大衣的人,他已经听见他俩的全部谈话,他的头发蓬乱的脑袋深深埋在他的双手中。

海顿医生对这个黑衣人说:“库尼海姆先生,这位是凡・艾斯克医生。他是一位外科专家,特意从阿尔巴奈特赶来,试图救活你的儿子,可是……”

黑衣人抬不起头,浑身微微颤抖,传出一阵阵压抑的哽咽声。他是否领悟到一位先哲讲过的一句名言――以害人始,必将以害己终。

[品评与借鉴]

本篇是纪实,还是小说?如果说是纪实,怎么有那么凑巧的巧合?如果说是小说,怎么那么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而这,正是本文的魅力所在。此外,故事虽不长,但有不少地方的照应,如“我所以请你是因为这个孩子是来自你的城市”的交代,又如对雪夜环境的描写,对黑衣人破旧大衣的描写等。照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文章结尾暗示了作恶必报、自食苦果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思考、回味的余地。

二、善设误会,震撼人心

设置误会,其特点是让作品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产生误会(或者是双方互生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误会法运用恰当,不但能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而且会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

如名篇《欺骗》,写早熟、乖僻的“我”,因讨厌乏味的教课内容而遭老师鄙视。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我”的婆婆说了“我”许多缺点,甚至暗示她让“我”转学。然而婆婆“欺骗”了“我”,说老师夸“我”是有出息的。这“善意的欺骗”点燃了“我”内心自尊、自信的火焰,激励“我”“以空前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直到小学生活在“悠扬的骊歌声中结束”,“我”感恩戴德般对老师“莫须有”的夸赞致谢时,才知晓是婆婆的“欺骗”挽救了“我”的一生!文章艺术构思精巧,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 [佳篇示范]

首富与杀手

杨蔚然

彼地的眼睛最能说明问题,像填不满的无底黑洞还不时嗖嗖闪着寒光。任何财富都没有理由从他的眼前溜过,哪怕是数目最小的货币或值那么丁点儿钱的东西。所有在他眼前闪烁过的金钱都会在不久后无一例外地出现在他银行的户头上。跑不了的,你跑不了的,他的眼睛总是这么说。你要是抱怨贫穷就先抱怨自己的那双眼睛吧,富翁的眼睛是天生就具备了的。

现在,坐在豪华轿车中的彼地,正喝着上好的XO。请不要误会,他可不是因为又做了桩大买卖而开酒庆贺。他的眼神充满灰色,失去了往日“一级战备状态”的紧张。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心中难过极了。多年前,曾因为贪婪和吝啬失去了老婆和女儿。没事,没事,当时他对自己说,至少钱还实实在在地属于着自己。可如今,令他伤心的是,被他称之为命根子的金钱也要与他挥手告别了。这怎不让他伤心与落泪。

症状持续有两个星期了,他不得不去一家有名的医院检查。他之所以相信这家医院是因为它在全城收费最高和医疗设备最好。可他万万没想到,检查结果的出来竟意味着对他死刑的宣判。时间在一天一天地过去,他的心情也越来越糟越来越糟了。他感觉病毒在一天天地扩散,身体也一天天地虚弱无力。死神的召唤让他揪心地疼痛。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大半生夺取的财富能最后为他做些什么。

全城最有名的杀手特利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彼地的密室,他万万没想到这回彼地指使他杀的竟是彼地自己。当彼地说出自己的病症并请律师当他的面办完一系列的手续后,特利才相信彼地所言不是出于有钱人的恶作剧。彼地预支了自己的一半财富,说事成后再由律师把自己的另一半给他。特利所要做的就是在彼地最快乐的时候枪杀了他。注意,是“最快乐的时候”。彼地不愿在痛苦中死去。

特利日夜密切地监视着彼地,迫切地期待他有天笑逐颜开。无奈彼地终日眉头紧锁沉浸在将与自己财富吻别的悲伤中,唉,他夜梦中都带着哭泣。

在杀手失去了所有耐心与信心准备离开富翁结束这场令他日渐消瘦的监视时,富翁笑了。富翁的叫喊声惊醒了正在窗外打盹的特利。我多么快乐呀!我不会死了!不会死了!上帝太伟大了!是他们弄错了!彼地兴奋地抱着走入的特利狂吻不止。

“乒!”是一声有力的枪响,富翁应声倒地。鲜血滴在了医院刚送来的写着“一切正常”的化验单上。特利微笑地吹着枪口的白烟说,我要讲职业道德。

不久后,人们发现《大富》杂志一直未变的封面人物被一个新面孔所替代。他是今天的首富,又有谁能知道他就是昔日的杀手特利呢?

从那以后,结果性命的事特利是不会再亲自干了。

[品评与借鉴]

这篇微型小说的情节运行图可以概括为:医院判定为癌症→请杀手在“我”最快乐的时候结束“我”的生命→杀手始终找不到“我”最快乐的时候→就在最快乐的一刻,“我”的末日来临了。原来属医院误诊,“我”原本一切正常。另外,原作结尾说“不久后,人们发现《大富》杂志一直未变的封面人物被一个新面孔所替代”,这段话内蕴深刻,它暗示我们:某些人一旦成了绅士后,对于当年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血腥罪行是讳莫如深的。

值得注意的是:首富表面上虽为杀手所杀,其实完全是死在自己的设计之下。如果经历了这场自我设计的死亡而不死的话,故事也就索然无味了。

三、着意蓄势多跌宕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戏剧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突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如泰格特的小小说名作《窗》,描写两位卧床的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口才可看见外界,生活沉闷、死寂。为了安慰病友,近窗人每天向病友编织窗外斑斓多姿的景观,使病友摆脱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乎可以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到近窗的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作品于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佳篇示范]

拍案而起

张小失

局长室里来了位老人家。

“小陆同志工作态度很恶劣。”老人家说。局长点头,表示在听。

“饭店开张第三天,他带着几个人来,要求喝酒,我只好招待他们。后来得知,除了他,另外几个都是社会上的混混。”老人家说,局长皱眉。

“两个月后,小陆找到我店里,说他玩牌缺点钱,要我借两百元给他,并许诺这个季度有关费用可以帮我减免。我也不好扫他面子,就借了。”局长“哦”一声。

“后来,他来收费时,我提起借钱的事,他说不记得了,后来又说,两百块钱还叫钱吗?我不敢得罪他,就吃了这个哑巴亏,有关费用照缴。”局长点燃一支香烟。

“去年底,小陆同志带了几个混混到我饭店,说,以前缴费标准定低了,每月得提高200元。我当时很不满,拿出相关文件,他夺过去撕了,还说,他就是规章制度……”局长瞪大眼,“哼”了一声。

“我与他争执,旁边几个小混混就开始推推搡搡,看样子要砸我的店。我说,还有王法吗?小陆说,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他就是王法。”局长停止抽烟,表情相当严肃。

老人家接着说:“后来,还是我儿子平息了事端,好言相劝,将他们稳住,请他们喝酒。那酒一直喝到晚上十二点,那几个小混混开始对我们的女服务员动手动脚……”“小陆干什么了?”局长问一句。

“小陆起先没有说什么,后来,他叫我儿子出去,将房门关上……女服务员在里面喊叫时,我们破门进去,才救了她。”老人家眼角有两点泪花。局长狠狠地掐灭烟头。

“这件事算得罪了他们。今天上午,小陆带了几个小混混,到我饭店,要我关门盘点,说是要检查我的账目。我说你没有这个权力,不答应,他们就开始砸店。我儿子火了,说要上法院告他,他们就打他。我那老太婆实在忍不住,上去找他们拼命,被他们打倒在地,头破血流,现在还在医院。”老人家涕泪横流。局长气得脸红脖子粗。 “下午,”老人家颤抖着声音继续道,“小陆又带了一帮子人,冲到我店里,说要查封,把电视机、音响等东西往外搬……我这店开张还不到4个月,就要……就要……我就想问问,还有没有王法……”

“砰!”局长拍案而起:“乱弹琴!太不像话!等见到小陆,我要狠狠批评他!”

[品评与借鉴]

小说对局长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伴随老人家的叙述,局长也越来越激动、愤怒,终于忍无可忍,“砰!”的一声,局长拍案而起――似乎老人家和我们共同期待的结果即将出现,可小说却陡然直下,局长说的竟是“等见到小陆,我要狠狠批评他!”这与局长怒不可遏的表情形成了巨大反差,多么精彩而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尾!

局长这个“举重若轻”、有违常理的决定,话语极少,却活画出身在其位不谋其政、良知沦丧、包庇下属的官员形象,的确是点睛之笔。

四、哈哈镜里照人物

“漫画”法,是一种笔墨经济而艺术效果强烈的手法。在传统写作中,漫画法的主要特点是夸张,即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尖锐讽刺的目的。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运用了夸张与讽刺的手法。作品中的夸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张人物形象,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压迫的结果。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在现代写作中,“漫画”法的功能更为丰富――我们不仅可以用它来讽刺假丑恶,还可以用它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趣或喜剧性行为,使读者忍俊不禁,达到开怀解颐而又发人深省的目的。

运用“漫画”法讽刺某种现象时,必须划清敌我界限,把握好分寸;此外,应注意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的戏剧性。

[佳篇示范]

你不信任我

(俄罗斯)格・戈林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

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

“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

“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你,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溜……”

“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

“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

“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

“您这是干嘛?”司机皱起了眉头,“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开车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嘛,有人喜欢帽子,有人喜欢公文包。”

“啊,说什么呢?”司机说,“那好!把我的车号记下吧:MT4020。不过您得先让我看看公文包里都有些什么。”

“这又是干吗?”

“免得过后说不清。”

“看吧,”我没好气地说,“喏,里边有文件、书、电动剃须刀。”

“剃须刀是完好的还是坏的?”

“怎么会坏呢?现在还能用。”

“什么叫‘现在’还能用?我可不打算在这儿测试。”

“谁知道您?”我冷笑一声,“您的胡子还没刮呢。脸有点浮肿,眼睛是淡色的,左颊上有个瘤……”

“在记我的外貌吗?”司机凶巴巴地说,“那好!我也不会忘了您的!蒜头鼻子圆眼睛,两只耳朵不对称……左边 ϡ有颗镶牙……”

“好,既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也凶巴巴地说,“干脆就来正式的!这是我的证件:身份证、通行证、结婚证。拿去吧!要知道,您可是在和一个正派人打交道。把您的也给我!”

“给!”他说,“这是驾驶证、工会证……”

“户口证当然是没有啦。”我指出。

“没有。”他答道。

“好,没什么,必要时警察会找到您的。”

“必要时您也会被传唤的……”

“万一出事,您触犯的是刑法第144条!”

“而您触犯的将是第146条第二款。”他回应道。

我们恶狠狠地直瞪着对方。

“听我说,”我突然改口道,“您不觉得害臊吗?”

“您呢?”

“我为我们两个感到害臊!”我说。

“我也是!”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收回您的证件吧……”

“您也收回您的……”

“请把公文包拿去……”

“谢谢,”我说,“我会把您的车号忘掉的:MT4020。”

“让我们都忘了吧。”他说。

我们亲热地相互拍拍肩。

“我怎么会把您往坏处想呢?”我觉得奇怪,“您的脸这么讨人喜欢。眼睛是灰色的,脸颊上有颗痣。”

“您长得也很帅,”他说,“大眼睛,耳朵干干净净。要注意保护牙齿……”

“我一会儿就回来。”我说。

“去吧,”他说,“您不在我还怪闷的……”

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

快走到入口处时,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 “真见鬼!”我想,“就是说,他还是扣下了我的通行证以防万一……哼,没什么……他溜不掉的……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

[品评与借鉴]

作家格・戈林用精彩的对白和极富表现力的神态描写,勾勒出了一幅令人捧腹的小丑闹剧图。

结尾部分以“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轻轻一点,奇峰突起,把故事推向了高潮,直让人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我们恐怕都会感叹:信任,想说爱你不容易。

五、层层设疑,悬念丛生

电影“悬念大师”梅里美对“悬念”有个经典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层层设疑”这种手法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设下“谜面”,即提出悬而未觉的问题,把读者置于悬念之中;二是发展悬念,即利用“悬”而有“念”的因素,使读者急于求解;三是拨开密布在读者心头的疑云,即揭示“谜底”,让读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例如有篇小小说写“父亲”,通过四个似乎滑稽的生活化的场景式对话,描写儿子好奇父亲与光头明星贝克汉姆、光头笑星陈佩斯屡屡进行形象对比,围绕“哪一个更帅”这一主要问题,引出玉树临风般有着乌黑头发的父亲却理了个光光的头,为父亲的化疗作伏笔,写出了父亲的乐观豁达,写出了一个男子汉的勇敢面对,更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浓浓深情。整个故事紧紧扣住“好奇”,让“好奇心”贯穿始终,文章结尾却只有两句话:“一年后,老爸去世了。妈妈说:‘你老爸一年来一直在化疗。’”它让我们知道,前面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这个结尾,于是前面看似嗦的文字全都焕然生辉;一个接一个的悬念终于解开了,然而结果是如此的痛彻心扉。

层层设置悬念时,应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设置悬念贵在巧,巧于“藏而不露”,即设悬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全文的结构要求而定,如果脱离了这些而层层设悬,就会显得虚假,也就失去了设悬的作用。第二,设悬要早,解悬要迟。设悬早,抓住读者就早;解悬迟,就可以从容地叙述事件与表现人物,使文势曲折变化。此外,悬念的运用既要符合生活规律,也要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这样才会真实感人;如果设置的悬念不合情理,那必然会大倒读者的胃口。

[佳篇示范]

包工头的儿子

岳勇

二哥是个包工头,但手下无一兵一卒,既没一个工程队,也没有一名工人。他主要靠关系接些工程,再转手发包给其他小包工头,从中赚差价。凭着玩“空手道”的功夫,没几年时间,二哥富起来了,买别墅、买小车,连老婆也换了几茬。

可二哥始终有一块心病,那就是他儿子,也就是我侄子――小刚的学习成绩。小刚念小学,每次考试,没有一门功课及格,成绩差得一塌糊涂。二哥给他请了好几个家教,也没把他的成绩搞上去。为这事,二哥常打电话向我诉苦。

最近一段时间,小刚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天放学后,就往网吧跑,不玩到深夜不回家。发展到后来,小刚竟然偷偷逃课去打游戏。老师到家里来告状,二哥才知道这事,拧起小刚一顿狠揍。但小刚挨完打,第二天照样去网吧。

二哥没法子了,只好使出了狠招,就是扣发小刚每天的零用钱。手头没钱了,看这小子还怎么去网吧玩游戏。谁知没了零花钱,小刚照去不误。这小子宁愿饿肚子,也要把早餐钱和中午在学校用餐的伙食费省下来,拿去打游戏。

二哥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气得直咬牙。从此,二哥连给小刚的早餐中餐伙食费都停发了。早上让他在家里吃,中午接他回家吃午饭。小刚的经济来源完全被掐断,再也没钱去网吧打游戏了。

可没过多久,二哥发现小刚又开始逃课,且频繁进出网吧,玩得不亦乐乎。二哥恼火的同时,也纳闷:我完全掐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这小子哪来的钱?难道是去偷的?

二哥越想越觉得这事严重。这天晚上,他把小刚从网吧拧回来,拿起一根拖把棍子,喝令他跪在地上,老实交待上网的钱是从哪里搞来的。

小刚不肯说,二哥就越发觉得可疑,又是一顿揍。小刚架不住,哇哇大哭起来:“别打了别打了,我说我说。”小刚抹着眼泪说:“我上网的钱,不是偷来的。”

二哥问:“那是抢来的?”

小刚摇头:“也不是抢来的。”

二哥不耐烦了,问:“那到底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现在学校都时兴花钱请人代做作业,那钱是我帮同学做作业,赚来的。”

二哥差点气岔了气,挥起棍子又要打:“臭小子,吹牛不上税,就你那水平,也能帮同学做作业?”

小刚说:“我成绩不好,不能帮同学做作业。我把同学们不会做的作业都承包下来,然后再发包给成绩好的同学做,我从中赚一部分差价……”

二哥听了,半天没说上话来。

[品评与借鉴]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子女第一任的老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很多时候,踩着自己脚印走过来的往往是自家的孩子。《包工头的儿子》警示为人父母者:修正行为,先从自我做起。

文章以“二哥恼火的同时,也纳闷:我完全掐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这小子哪来的钱?难道是去偷的?”“二哥差点气岔了气,挥起棍子又要打:‘臭小子,吹牛不上税,就你那水平,也能帮同学做作业?’”层层设疑,及至“我从中赚一部分差价”道出原委,回扣开篇――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构思绝妙!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