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雕塑发展现状及研究
摘 要:当代城市雕塑发展的近20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年轻的雕塑家关注的焦点已不在雕塑本身,而是把焦点转向了装置领域,并且与它进行探索与创造。很显然,传统雕塑在概念上已经被宽泛,同样地,传统雕塑在模式上也已经被拓展。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理直气壮地给雕塑下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当然,不排除当代艺术的现象成为一种进步的表现。当代雕塑艺术的概念变得神秘而又莫测,当代城市雕塑装置化现象表现在“集成”代替了“塑造”;材料的本身意义代替了造型意义;观念语言成为创作的手段。
关键词:当代城市雕塑;审美;转变
一、当代语境下的城市雕塑审美现状
雕塑艺术,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不同,它具有艺术之林的称号。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在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了改朝换代思想王国的视觉艺术。人们对当代视觉艺术的看法,从来就没有这么宽容、忍让过。它似乎已经成为人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概念本身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多样化的艺术潮流,使当代雕塑艺术语言的发展几乎达到了临界线的边缘。
面对雕塑当前的全球性挑战,人们总是被迫去思考雕塑何去何从。思考具象雕塑的具有形态感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它是不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自身存在的意义是否已经不复存在。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装置艺术成为当代城市雕塑领域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极其宽泛,使概念慢慢消解了以前所有的艺术原则和存在价值,这是艺术领域一个全球性的艺术思潮运动,所谓的“多元共存”时代已经来临。它仿佛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无所谓。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艺术圈这个“新”趋势也自然地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受到了新思路和新观念的影响,呈现出装置化的态势。
(一)“集成”代替了“塑造”
“集成”是以现成品为材料、堆积形成的雕塑作品。相对于传统雕塑来说,传统雕塑的塑造形式已经被打破,而装置化的雕塑更多倾向于既不“雕”也不“塑”。当代城市雕塑装置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以现成品为塑造形式代替传统雕塑的塑造。
“不断地超越自我是独立艺术的前提,假如没有独超越自我的前提,相对于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显得ฅ苍白而又乏力。”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使展望的作品逐步摆脱20世纪雕塑的中国传统概念的束缚。1993年展望的作品《瞬间》迈出了他反传统的第一步。这是一组超现实主义的人体雕像,人体形式并不新,但该作品的装置性是前所未有的:这件作品创作的是一组人体雕像,把被逮捕的姿势创作成雕像,展望把它们放在一个无法立足的户外,创作出一个歪曲、荒唐的场景,依然是采取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诱惑》系列是展望完成的第一个重要的作品,诱惑的核心是“毛式服装”,这是20世纪中国当时政治社会的象征。展望把毛泽东式的制服固定扭成各种形状,然后采用硬化剂把它安置在贫瘠的土地上,或是半倒塌的废墟,或是垃圾堆等。这些衣服都是空的,仿佛蛹化成禅后遗弃复杂的生命形式一样。在这里,用“诱惑”来表达一个愿望,中国社会在政治上控制了很长的时期,但这些衣服所传达的是一个扭曲的、形状奋力的痛苦挣扎,至少是经历蜕变的狰狞。
(二)材料本身的意义代替了造型的意义
由于材料在雕塑领域的特殊地位,备受雕塑家的关注,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强调材料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现代工业背景。坚固耐用、永不过时是传统雕塑的材料质量要求,但今天,无论质地永久与否、优劣与否,只要有效果,完美传达出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该材料本身的意义被造型所取代,故而很多雕塑家,都在围绕材料来进行创作。值得注意的是:材料被基于思想而得到升华。因为崇高的想法,都在试图以雕塑ส的名义占领材料,并失去精神实质,材料只能是原来的模样。
1.材料作为形式因素使用
在传统雕塑那里,材料的种类单一、古板,最常见的就是石头,但当时也出现了不少经典的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当时更多注重技术上的运用,材料只是简单地为了表面上的美感,创作者想通过雕塑表达的意义完全是在技术上的,对材料的应用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当时材料也没有被赋予任何的标签。
在战争之后,金属雕塑开始出现,城市雕塑材料开始改变。创作的艺术家开始利用战争留下来的废旧材料进行创作。从城市雕塑语言发生的变化、体量来看,当时所运用的材料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社会形势的影响、物资的紧缺,艺术创作者必须另开辟经。同样,人们必须被迫去接受新的技术带来的美感,同样也必须迫使自己用新的眼光去审视新的技术。
2.材料作为观念使用
亨利·摩尔大卫-史密斯-托尼史密斯-极少主义,不可否认的是,都在寻找美学价值上的形式主义。而杜尚“现成品”的思路方法就像幽灵一般不断涌现,当时已经十分流行。从此,杜尚把雕塑的材料过渡到了观念。
(1)现成品的出现
谈及现成品,我们不得不谈到毕加索和杜尚。毕加索的作品《斗牛》就是利用现成的物品组合而成的,把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组装成牛头的形象。只要一提到现成品,没有人能够避开杜尚的《泉》,把家里用的小便池送到展览上去展览。对于这样的举动,当时的人们是无法理解的;然而,它是当代城市雕塑转型的导火索。让许多的艺术家看到了,不用高超的技术也可以做出作品出来,直接可以用现成品去堆堆、贴贴。
(2)材料创作的视觉效果,成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
创作者在创作时不仅要考虑材料本身的意义,还要更多地考虑材料本身的特质。受到国外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城市的雕塑也有了大的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隋建国,就是利用材料来表达雕塑语言的。他利用石头、木材等一些基本的材料进行组合,从中能够体现出雕塑作品的厚重感。他的作品《结构》是一个系列,用铁和石头连接对抗,同时期的作品是《地罡》等。这类作品,充分表现了反抗与对决、压抑与反压抑、封闭与非封闭的文化倾向。还有一个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品假山》用不锈钢材料去复制假山石,此时的假山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摆设,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在雕塑作品中出现。从不同的语汇中去思索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似乎材料已经成为当代视觉文化和雕塑的明日之星,这样的话雕塑家就不得不去考虑材料的重要性。
雕塑家们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与手段,兼收并蓄打破传统来强调它的必要性。在过去单一的表现手段上走了出来,变得更加多样化。当代雕塑家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那么直接,也不再那么露骨,开始使用象征性的意味来表达自己隐藏在日常生活、历史和他们创造各种符号文化的思考。其中这类作品:《地罡》是隋建国的作品、《行进》是石向东的作品、《被开启的记忆》是李秀勤的作品、《蚀》是杨明的代表作品之⌚一、《假山石》是展望的代表作品之一、《衍射出光的奥尔梅克头像》是邓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地门》是傅中望的作品、《生命系列――惊魂》是王中的作品等。
(3)各种材料之间的替换,促使作品感情化
克莱兹代尔?奥尔登堡是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同时也参与了波普艺术运动。《覆盖着美丽皮毛的冰淇淋》《软厕》《软打字机》等作品,他就是在利用某种呼唤关系来做成的,而这些作品同样表达的都是与人们相关的。通过材料之间的替换,来激发作品的感染力,从而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形式。
(4)尝试新材料,新构成模式,是雕塑前卫形式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材料已经成为过去式,当代的雕塑家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语言。“软雕塑”的特殊表现性质,体现在柔软的质感和细腻的纤维材料上。它改变了传统雕塑材料的硬质属性,打破了传统雕塑的界限,从而也为现代的城市建筑增添了些许柔和之感。
有一些雕塑家持续不断地在探索雕塑的形式和材料,然而中国雕塑在上世纪80年代,这种探索取得了成果。虽然这个过程在90年代继续延续,但雕塑的形式与雕塑材料的问题仍然是中国没能完成的一个任务。
例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朱祖德的《作品616》、陈妍音的抽象雕塑作品《箱子》、李向群的具象人体造型作品《永恒的旋转》、朱尚熹的雕塑与空间构筑关系作品《大塔楼》、龙翔的植物造型作品《金秋》,等等。
(三)观念语言成为创作的手段
在艺术界,有些人把观念解读为某种艺术家一以贯之的某种创作理念,有些人将其视为某一具体艺术创作的起始点(诱因),有些人视为某一作品所围绕的核心点(关键词)。如今都在延续认识论的逻辑:“观念,无非是物质性的东西进入人们的头脑,在头脑中改造而已。”(马克思)问题是,雕塑家是借用艺术创作去表达一个观念,还是用某一观念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诱导后与艺术和艺术欣赏的概念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美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帕特里克・多尔蒂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派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最有名的是他的“巢穴”艺术。帕特里克・多尔蒂出生于1945年的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是在1969年,开始学习雕塑是在1975年✈,并在同一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早期作品主要是室内雕塑,然后逐渐转向户外雕塑和装置艺术。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雕塑公园,如美国、日本、意大利、荷兰、英国、丹麦和奥地利等国家。他创作了近120个大型雕塑,装置在英国和美国索尔兹伯里卡罗莱纳州,树苗被他用来作为作品的主要材料,创造一个模拟自然鸟巢“大地艺术”,以讽刺传统建筑和雕塑的一些观念。
二、当代城市雕塑审美转变形成原因
国内目前风靡的各种各样的“快餐式”雕塑大赛,由于从创作到完成时间比较紧张,把不该忽略的技术统统都忽略掉了。让人一眼看去不知道参赛的作品是什么东西,义正言辞地在那里说这就是一件雕塑作品;但语言的形式很简单,雕刻功能不全面,缺乏突破和创新雕塑的本体语言。奇怪的是,还有一部分所谓的雕塑家为了个人的一点私欲,天南海北地去一些顶着雕塑家头衔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私欲,把自己参加雕塑大赛的作品不断复制、克隆,让作品成为产品。这严重违背了雕塑艺术的内容规律,也让一些内容肤浅、空洞的雕塑作品流向社会。这些作品不但给观众的审美造成一种误导,而且也为一些非雕塑作品的不断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雕塑艺术在甄别“真假李逵”(雕塑与非雕塑)的学术理论匮乏的艺术形式下,装置化现象被误认为是时尚的主客观因素;在雕塑本体语言研究的理论上没有系统的梳理,属于雕塑拓展空间的理论领域一直也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梳理。由于缺乏系统性,直接导致了理论家在理论方便并没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甚至出现了误导的现象。一些理论家时而以一种激进创新的面貌出现,时而以一种传统保守的面貌出现,写出的文章自相矛盾。这让年轻的艺术家要面对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也让他们在这种理论面前逐渐失去了自我。
一些标榜自己是哲学家的前卫艺术家,他们缺乏艺术实践,但是他们却用生涩难懂的语言、故作高深的姿态去指点艺术家们的实践。他们认为自己是艺术界的救世主,只有他们才懂艺术,只有他们才能❤推动艺术的进步。这让艺术理论界失去了理论指导的真实作用,同样也使艺术实践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打着雕塑家旗号的非雕塑家,缺乏对雕塑本体语言的界定,打着雕塑创新的旗号,进行无任何内涵的材料堆砌,出现了雕塑作用与内容脱节、材料与艺术脱节等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装置化作品的泛滥,也浪费了资源。
世上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艺术领域也一样。艺术领域的新与旧、传统与时尚都是相对的,也是互补的,这样整个艺术领域才不会单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局限性的,有局限性就会引发矛盾,矛盾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在面对矛盾时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在遇到新思潮的入侵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再前行的道路上,摒弃旧观念,在不违背世事规律的情况下推陈出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事物的出现不可怕,关键是他能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只有具备了扎实传统的基础,才能让自己在历史的洪流中认清方向,站稳脚跟,不然就会被历史的洪流冲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丧失自我。
三、创新应在保持雕塑本体语言的前提下进行
雕塑为什么被称之为雕塑,是因为雕塑具有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同时占据了三维空间;而且,雕塑家通过手工进行雕与塑的技术手段,对材料上实施加减法的创造。因此能够表达出艺术家的意识内涵、抒发出艺术家的情感,成就出适合人类观赏的艺术作品。这种三维的、静态的艺术形式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创新应该在保持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的前提下进行。雕塑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本质上是有明确特征的。而当今,时代的多元化促使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各个学科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之间渗透,这是学术界的进步表现。当今,最引起我们关注的莫过于雕塑本体语言拓展过程的限定性原则,它是其保证雕塑本体语言的独立性不被催毁丧失,也同样区分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立性不被丧失的根本。以独立品格为核心的雕塑艺术,必须遵循雕塑本体语言拓展中的限定性原则,在研究雕塑艺术多元化的表现过程上,呼唤起雕塑艺术领域普遍的未来意识,让雕塑艺术这个古老而悠远的艺术继续发展下去。面对新的现实去思考未来,只有这样雕塑艺术才能出现崭新的局面。这也正是当今雕塑艺术健康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是不被外界打破边界自我毁灭的保护伞。无论哪个时代、哪一位雕塑家都应该长期坚持的神圣责任,也是雕塑艺术独立品格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展望.展望――艺术言论摘集[J].艺术中国,2009.
[2]刘国松.论当代雕塑语言的流变及拓展的限定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