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摘 要 当前的高职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机制、体制创新,作为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着力点的高ง职教育,校企合作也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的努力下进一步深入发展。但整体来说,浅层次校企合作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地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协同创新的各要素无法进行无缝对接。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产学研”协同创新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协同创新 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HONG Enhua
(Hubei Radio TV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antly mechanism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s a "servic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focal poi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businesses and schools tripartite. But overall, the lev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allow still can not meet the region'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need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re are various barriers and boundaries of human, financial, material,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s, so that all element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n not be seamles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o discuss current problems, mak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ღ;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服务好地区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就必须紧跟地方企业的发展,进行协同创新,并与企业合作,将合作的内容扩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中去。协同创ϟ新作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协同创新各要素进行无缝对接,协调运作,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更大作用。①高职院校只有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教育与行业、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为了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协同联动,本文进行了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初步探索,主要就“产学研”协同创新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指导思想,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更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然而,在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在推动协同创新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益不一致,思想不统一。利益分割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调动科学家参与协同创新积极性的关键因素。②学校与企业之间、院校之间,及校内各院系及各专业之间,利益诉求不一,再加上缺乏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机制,致使在协同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思想不统一表现在,从个体层面上看,教师和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环境不一样,个人效益评价体系不一样,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不一样。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和领军人物,很难把思想各异的人员组织和聚合起来形成凝聚力。所以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的时候有必要先从建立利益机制入手来统一思想。比如为了调动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依据个人或单位对成果的贡献大小进行排名,把个人的贡献大小与利益分配多少进行挂钩,采取企业效益分成,或采取股份激励等措施。上述做法考虑了群体成员在成果产出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从而激发群体成员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
二是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等各种要素条块分割,难以协同。一方面从外部来讲,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条块分割问题。参与协同创新的人员有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而涉及到的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等方面,由于人力资源评价体制不一样,很难融合。另一方面,企业和学校内部也存在条块分割问题。如企业各部门之间无法协同,高校各院系之间、各专业之间的资源无法协同。协同创新过程中,由于校企合作中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问题会牵涉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各企业单位和人员,如果不能打破组织内外的边界,资源就无法按需流动。所以协同创新在体制和机制设计上更要讲究柔性化的结构,才能为校企的深层次合作打开通道,铺平道路。 2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的宏观构想
协同创新是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③高职校企合作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专业特性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1)打破利益分割局面,建立“产业集群式”的协同创新机制。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建立产业集群,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企业性质发展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或着进行科研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使得与地区产业相关联的学校、企业及其其它机构形成关系紧密的产业网络,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等渠道,加速知识生产与知识运用的过程,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集群内企业由于行业相关、地理接近,专业化分工合作频繁,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会大大增加,校企合作才能更深入地发展。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这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五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加速了光谷生物城的建设;以数控机床、清洁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好基础;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建设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武汉光谷“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的两大特征。④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以光谷为核心的周边职业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也为职业院校的就业带来优势。同时,各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活动,又将助推产业的完善。各主体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资源和优势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改革创新。同时,光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集群式的文化影响力。光谷文化鼓励青年人的创新思想和冒险精神,再加上资金渠道和人才落户的利好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归和北上广的有志之士来汉创业,而这正是集群进行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激励着地区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也激励着青年人不断地创新实践。基于集群化的思路,政府的政策导向可倾向于促进区域内企业和学校之间长期合作关系的确立。
(2)创新管理机制,为协同创新开好头。校企合作原则上,应以政府的战略发展规划为纲领,以地区产业为龙头,学校本着做好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为宗旨,在管理创新上做到几个观念的转变:一是协同创新并非一蹴而就,有序对接需要修炼“内功”,即企业要发展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的优势。二是协同创新管理应考虑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既不能超前很多,又不能滞后,超前意味着管理成本的上升,而滞后意味着落伍和被淘汰。⑤
考虑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进行布局的协同创新管理机制,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以科技研发带动的企业发展模式,比如华中理工大学于1971年设立了激光教研室,1978年才设立了激光专业,全国第一个民营激光企业――楚天激光集团最后于1985年才诞生;二是以企业带动的学科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比如阿里巴巴集团于1999年在杭州正式成立,但当时几乎没有几所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现在,电子商务专业成为了各个高职院校和学生的香饽饽。电子商务专业不仅在本科院校走强,在高职院校更体现出它应有的活力,表现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从无到有的变化,体现在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持续上升。不仅如此,由于电子商务的社会影响力,它还带动了一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些表现不仅让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
就管理体制和机制而言,两种情况在具体规划上都必须走“先打地基后建房”的稳建发展模式。第一步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引导整合各类资源。对于第一种科研带动式的,高职院校需具备进一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资源的整合能力,只有拥有了较高的技术平台和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来引导区域内的集群发展,形成自发式的发展模式。对于第二类企业带动式的,由企业的影响力去引导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落实。第二步由学校或企业创造的产业影响力影响政府机构从政府层面来实现区域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第三步,以区域集群为圆心,向周边的区域、企业和学校辐射,形成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共同发展产业集群。第四步,巩固产业集群品牌效应。
3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的微观设计
(1)突破制约“瓶颈”,明确合作主体间责、权、利关系,率先实现企业内部和学校内部的协同创新,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实现与外部的产学研联动。
(2)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为契机,协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企业可以利用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外包模式,具体除了采用订单班的模式,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学历、技能培训,合作承担科研项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校可以利用企业实现学生的就业和知识的转化。双方可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提供的平台,加快合作的进度与深度。
(3)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中,学校不妨以创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企业以获得可持续发展优势为目标,双方共同来夯实协同创新的成效。
注释
② 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J].中国教育报,2011-09-13.
③ 张琼瑜,李武武.基于CAS理论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2(1).
⑤ 陈劲,王方瑞.中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机制初探――基于“环境―管理―创新不确定性”的变量相关分析[J].科学研究,2006.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