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共同体“冲刺”:搅动亚太风云
嘉 宾/魏 玲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教授
薛 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刘 琳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副研究员
苏庆义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研究员
主持人/王亚娟 《世界知识》杂志编审
东盟的政治独立性和政治诉求会随着东盟共同体的建成而越来越强烈。与此相应,中国会面对一个更加团结一致、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的东盟,尤其在相关争议领域,仅靠双边方式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同时进行多边磋商。这会让中国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国支持东盟在地区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但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出,中国自己也主导了一些地区性机制的构建,一些东盟国家因而觉得自己不再被中国重视了,想知道中国将如何处理“两个主导权”的关系。迄今中国并没有这方面的成熟答案。
东盟共同体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东盟这个标识和身份,对内是一个强化,对外是一个宣示
三大支柱――
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
魏玲:
东盟早在1997年时就提出过共同体建设。当时主要是为了政治上更加团结,经济上保持东盟活力、走向地区一体化,在社会文化方面能够增进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理 シ解和友谊。
东盟共同体的核心是自我身份的认同,首先是要加强“我们是一个整体、一个团体”的概念。打开东盟秘书处网站可以看到,东盟的口号就是“one vision, one identity, one community”,即“同一个愿景、同一个身份、同一个共同体”。
东盟在1967年成立时其实是被动的。当时在冷战两极格局下,为加强团结,保护自己的独立和中立,避免成为大国斗争的牺牲品,“东盟五老”――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成立了东盟。不过,东盟在后来的建设过程中则越来越有了主动性,即主动抱团成为一个集体,发挥独立的作用。这也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身份建构过程,东盟共同体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东盟这☂个标识和身份,对内是一个强化,对外是一个宣示。
东盟内部和周边的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疑问:东盟共同体究竟能达到怎样的紧密程度?就这点来讲,东盟共同体可能很难达到欧盟的程度,无论是经济一体化水平还是地区层面的制度化水平。不过只要它建成了,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东盟秘书长说:“我们就要在2015年底宣布建成。”
一体化程度也应“量体裁衣”
苏庆义:
说到共同体,其实就是某种形式或ϟ程度上的一体化。从经济方面来讲就是经济一体化,是比自由贸易区更丰富的经济一体化,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流动,还包括要素流动。经济共同体在世界上并不稀有,根据维基百科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8个“经济共同体”,典型的有大家熟知的欧盟;非洲也有不少经济共同体,但发展程度不Ⓐ高,不过也在向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迈进。
东盟已经成立了自由贸易区,实现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目前,东盟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如果想实现更高层次的一体化,那么这个一体化水平应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是说一体化程度越深就越好。因为对于某些国家来讲,只能适应低层次的一体化;如果一体化太超前,反而会影响经济发展。
比如,欧洲的一体化也是分阶段、渐进式进行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欧盟而言,其实它的发展历史是这样的:先是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然后建立共同市场,随后整合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最后加入政治和安全议题,成立欧盟。
魏玲:
我同意苏老师的观点。不仅是在经济领域,在很多领域都是这样的,也可以说是效率和质量的争论。是不是一定要让东盟提高制度化水平和标准、一定要做到“最好”呢?
举一个例子。西方人的共同安全理念就是集体安全,对一个国家的威胁就是对全体成员的威胁,对一个国家开战就等于对全体成员宣战。但是东盟没有接受集体安全理念,而是改成合作安全,这是一个更加温和的方式。东盟可以在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本土环境中,自己慢慢培育和推进一些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