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遍吹好家风

时间:2024-12-26 03:16:3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主席在多次讲话中,将家风、家教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纳入治国理政的大格局。

如今,之江大地千家万户传承优秀家训家风,弘扬文明乡风社风。修身齐家、重孝崇学、保护ญ环境、见义勇为、凡人善举……优良家风的千年滋养,培育着浙江人的核心价值观。德清传承好家风就是一个范例。

日前,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文化礼堂举行的“新人进门礼”上,三对父母为新人准备的礼物是:我侬词手帕、东衡礼糕模具、“慈孝仁爱”家训锦囊。

“知书达礼是东衡村古训,希望新人以礼相待,互敬互爱,好家风代代相传。”村党总支书记章顺龙笑着说。

德清是孟郊故里,孟母教子故事千年流芳,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德清不断挖掘、传播、践行家风文化,并注入新的内涵,处处可见好家风。偏远的乡村也随处可见“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用木匾或石刻高悬老宅门楣。

寻家训、明礼仪、传家风

今年,德清的6万学子领到了一份特别的作业――问问家人自家家训是什么。“爸爸,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德清二中学生梁晓琪拿出纸与笔,认真地询问爸爸。爸爸则被女儿问住了,挠着头皮笑着表示,要和家人一起讨论一下,才能给女儿答案。

与梁晓琪的爸爸一样,许多家长都遇到了这样的提问。这是德清在6万学子中开展的“寻家训、明礼仪、传家风”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一家人在一起商量讨论,不仅方便学℃生和家长间的沟通,还能让他们了解自家的家史、家训,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德清县教育 ☻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姚阿新表示,这份作业布置给了德清的中小学生,让学生和家人讨论自家家训、家风,并写成故事,方便和同学分享。

与往年课本作业不同,今年的寻家训作业受到了德清学子的热捧。接到任务,梁晓琪就已经行动了。她笑着说,与家人一起寻访家训、总结家风,归纳家训、传扬家风很有意义,她还等着给同学讲述自家的家风故事呢。

在实验学校读六年级的俞梦飞,也在第一时间,向75岁的外公“讨”家训。“不赌博、不抽烟、不喝酒,要刻苦、勤读书。”俞梦飞说,从外公的娓娓讲述中,她不仅了解了家训,还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不仅学生喜欢,不少家长也为这份作业点赞。采访中,家长纷纷表示,孩子平时学业负担重,自己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机会和孩子好好聊天。这份作业不仅拉近了自己和孩子间的距离,还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好家风的道德正能量。

做了作业,如何上交?姚阿新说,“寻家训、明礼仪、传家风”活动将评出100个优秀家训故事,并编成书册出版,发放给德清各中小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教材。”

“这道题出得好。现在的孩子爱攀比,不比别的,比富。过年了,穿着、礼物、压岁钱……比来比去,让一些孩子平添了不少新年的烦恼。其实不只是孩子,一些成年人也时常会遇到攀比带来的堵心事。”德清县文明办副主任徐国新说,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好的家训家风,让大家亮一亮、比一比,有利于形成以好家风为荣的氛围,好家风定会蔚然成风。

以家风带民风树新风

家风影响民风、社风,而良好的民风、社风,则是好家风生成的厚实“土壤”。在德清县乾元镇上有一户大家庭,大姐不仅带领着弟弟妹妹创业,闯出一番天地,还身体力行,引导全家人热心助人。“我觉得,能帮就多帮点。”这户大家庭的“掌舵人”、40多岁的陈素瑛这样告诉笔者。

陈素瑛的家是个大家庭。弟弟妹妹结婚后没有分家,父母、孩子,连同妹妹的公公婆婆,祖孙三代13口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陈素瑛是家里的老大,丈夫在外地工作,她自然成了这个大家庭名副其实的“掌门人”。

年轻时的陈素瑛,考虑到父母生活压力重,放弃了在企业的工作,带领妹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布店。经历了艰辛创业后,布店慢慢步入发展轨道。后来,她动员务农的弟弟,一起往日用百货销售方面发展。如今,这一家已拥有了6家涉及超市、内衣和化妆品的门店。

当谈到如何成功维系大家庭的和睦家风时,陈素瑛笑着说,这跟自己豁达、热心肠的性格有关。由于性格使然,陈素瑛在公益慈善路上也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20多年前的一天,陈素瑛看到一则关于希望工程的报道,便萌发了要帮助这些没钱读书的孩子的想法。她立即写信给报社记者。经过联系,与丽水一名贫困家庭的小男孩结对。有一次,男孩来信说他生病了,着急的陈素瑛几经辗转乘车赶去丽水,带着孩子到杭州看病。陈素瑛资助他一直从小学到读完初中。

此后,结对助学这事渐渐成了一种习惯。陈素瑛通过各种途径结对贫困学子,并逐渐从承担他们的学费转向关心他们的生活、情感需求。目前她仍和一个小姑娘结着对,经常邀请孩子到家里来玩。除了贫困儿童,她与当地敬老院的结缘也已经持续了近20年。每年她都会定期看望那里的老人们。

陈素瑛的助人为乐,同样感染了弟弟妹妹。10年前,弟弟在当地一所中学内开学生超市时,曾碰到一位来校给儿子看病的家长,愁于身边钱带得不够。虽然素不相识,但他立即掏出5000元借给对方。不久前,这位学生结婚还邀请他去参加婚礼。弟弟还和学校里的贫困学生结对。

家风贵在传承。

陈素瑛笑着告诉笔者,自己的热心肠,可能源自妈妈和外婆。“我是外婆帮着带大的,外婆和妈妈都是村里的热心人。乡亲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们都乐意去帮。”而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也直接影响了家里的几个孩子。从孩子们懂事起,陈素瑛就带着他们一起看望结对的贫困学生,或者去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好家风润物无声,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做人要有孝心、爱心和感恩心。”

新时代呼唤新家风。寻找好家风、好家庭评选―来自德清文明办的一份调查显示,80%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教育有利于个人品行塑造,70%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有助于孩子家庭教育,60%以上的市民相信重视家风、家训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半数受访者认为传承家风、家训不仅能增进家庭成员和睦,而且能带民风、树新风。

“草根奖”中有“好家风”奖,每年4月5日是德清“家风日”

今年,德清县的民间奖项“草根奖”多了一项“爱有味・好家风”奖©,奖励在传承家风家训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家庭。每年4月5日的颁奖日,由此成为了全县的“家风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马福建向人们讲好家风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家一直传承的家风。他被评为“中国十大孝子”。

1997年,马福建看到农村不愿赡养老人的现象,决定以实际行动引领乡村树立好家风。他拿出辛苦做小生意积蓄的1万元钱,在自己的家乡设立了“孝敬父母奖”奖励基金,开创了在全国农民个人出钱设立“孝敬父母奖”的先河。

如今,德清涌现了43个由民间人士自愿出资设立的“草根道德奖”。通过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方式,表彰德行双馨的人员,推动形成社会新风尚。

1998年重阳节,一座总投资58万多元的民办老年乐园落成开张,内设阅览室、保健室,还有喷泉花卉、假山亭阁,环境幽静舒适。

马福建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所谓“大款”,而是一个每天凌晨3点便开始在农贸市场设摊批发冷冻带鱼,一直要忙碌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收摊的小经营户。

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而言,办一件“大事”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办一个没有涉足过的老年乐园。第一个难题是没有房子,马福建与爱人商量后,决定将自家一幢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腾出来,并进行改建装修,而自己一家住进了店铺中仅14平方米的小阁楼;第二个难题是需要大量资金,他又说服爱人把10多年辛辛苦苦做海产品生意的积蓄全用在了改建老年乐园上。

现在常住在老年乐园的20 ッ0多人中,绝大部分是残疾老人。马福建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服侍他们。此外,近年来有100多个高龄、偏瘫、痴呆的人,在这里走过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为过世的老人换寿衣,为他们出殡,都是这位“平民院长”的家常事。

传统美德犹如一条条小溪,缓缓流淌,生生不息,浸润人心,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优良家风好比一支支悠长的民歌,让子孙后代因之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营造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氛围。德清处处传扬的好家风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串串亲情满满的日子和美好的未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