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中可以听见灵魂的舞步

时间:2024-12-26 12:30:1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文章认为在精神的暗夜时代,诗人可以固守内心,“作茧自缚”,通过写作开辟个人领地。刘发扬对于故乡、少年记忆、人生初情、自然山水等远离现实的“陈旧”实物的眷恋不忘,在追忆中不断获得临时信仰,这便是一种看似保守实则积极睿智的态度,也是一ร种以进为退、以柔软为力量的反抗。

关键词:刘发扬;临时信仰;节奏;反抗

故乡门前的柿子树M黄澄澄的挂在记忆的枝头M换我回去M那些温暖的日子M一直闪耀在我夜深的梦里M这几句写在刘发扬诗集《温暖的旅途》的封面上,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却像一个隔着无数年代的旧木梯,平常、坚固,从容的引领我们走进一个诗人的精神领地。

诗人刘发扬出生于1970年,现居桂林,八十年代开始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在诗人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赶上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度理想与激情的文学黄金时期。然而,短暂的文学黄金时期转瞬即逝,紧随其后是1989年的撕裂般的疼痛,可以说,诗人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在断裂与维系中完成基本的知识框架搭建,也完成了社会中的“大我”与文学中的“小我”的建构。步入90年代,恰逢90年代百家齐放的“个人化写作”的倡导时期,主要走向来说,“诗歌偏向诗人个性,诗人个人经验收缩的诗歌”[1]。

个人化写作拒绝意识形态、集体主义等犬儒文学态度,关照自我的状态,自我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诗人们可以独立的选择自己的创作道路;时光洪流、泥沙俱下,90年代伴随商业狂潮的席卷,为了安心立命,刘发扬也逃离“缪斯”的神殿,成为万千“下海”大军的一员。可幸的是,在商场中的摸爬滚打,并没有磨灭诗人坚守诗神的信念,沉淀之后,带着万分不舍“痴心不改”的拿起笔记录下诗神眷顾的灵感与个人内心的坚守。

一、临时信仰的反抗

刘发扬的诗歌中没有大悲大伤、大起大落,很多诗篇不禁使人想起这样的画面:河流、山川、见闻、疲惫的商人,内心深处的家国、童年记忆最深处的留恋。诗人或咏物,或直接抒发人生感触,固执的坚持书写内心,开辟个人的写作领地,坚守一个诗人开拓的战场。

一个诗人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大体会有相当的精神景观与之匹配。“四周风起时,簌簌作响的/是心事,是埋藏着期待的心事/月色轻轻的不露痕迹/风声轻轻的不显威仪/没有蝉叫蛙鸣遥远的犬吠/打破这夜的黑夜的静/思念便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在月色里把远方望断。”(《初春的夜》)用字不多,勾勒出初春夜晚诗人的背影,安静的立于山水花鸟之外,略有所思。我是北方的汉子因为向往/在南国生根就像北方的胡杨……如果可以也让北国的雪滋养下南方那些贫瘠的绿/让天下大同世界大爱。(《雨水时节》)诗人渴望世界大同,渴望北方的雪滋养南方的绿,更多的是渴望南方带来故乡般的归属感。居住在桂林这座游离于都市罅隙的小城,在经历商场的种种荆棘之后,刘发扬诗歌低调、平和,带给我们温暖的

感受。

诗人,这两个字可以理解为诗人这个群体,也可以看作一个具体的诗人。一个人在诗歌朝圣的路上,随时需要面对来自生活的暗箭和精神的困境。于是,面对无法妥协的困境,以诗歌为利剑反抗种种问题几近成了每个诗人的一份使命。诗人群体对黑暗处境的反抗,从大的历史层面来讲,比如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人们用诗歌来悼念周总理,用诗歌表达他们对周总理的怀念对四人邦的痛恨。大历史下,个体的声音卑微不堪,纵然微小,退一步讲,如果没有诗歌,面对压抑残酷的十年文革他们能用什么来反抗漫长无边寒夜的侵袭。当财富、荣誉成为今天的主流追求时,刘发扬的诗歌创作是一个诗人的精神反抗,在无限喧嚣里发出自己的呐喊。这声呐喊,不声嘶力竭,他以一个心怀佛性的诗人,以内心的浩瀚、童年的记忆、对家乡的归属,孤独的对抗时不时袭来的暗夜寒冷。

诗人曾说“人之所以立于世,除了社会价值外,还有精神价值存在我们内心。我信佛,佛教导人们向善除恶!我爱诗,我写诗,诗让我的生活有一种希望,让我有创作的成就感。”[2]“鸟不知去哪了/这冬天的雨里,它们的小巢会不会漏雨/它们会不会为下顿粮食⌛发愁/会不会为子女们在这个他们暂时居住的城市上学/束手无策”(《冬雨》)表面写小鸟的巢,实则写城市的外来者的心酸,字里行间尽是诗人的悲悯之心。诗如其人,刘发扬诗歌对事物的描述中注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人生态度与思考,带入对若小生命的关怀。如有可能/我愿顶白露季节的霜/匍匐大地/洗彻我繁杂的思想(《白露》)诗人以柔和的目光和宽广的胸怀接受寒霜,愿意臣服大地,在白露面前,发自内心真诚的,洗彻自己思想中的疲惫。

如果说对弱小的悲悯、对自我的剖析是一种内在性的内省,那么,对于童年的追忆、对家乡人事的记录和回忆,恐怕是当代诗人共同承担的命运。在诗集的“温暖故园”“温暖回味”两辑中的《父亲》《怀念那盏灯》《胭脂河》《鸟鸣蛙鼓桨声里的村庄》《你是我疼痛的美》等诗篇里,充满了诗人对故园、对挚亲、对儿时熟悉事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眷恋。他总是试图拉近桂林与家乡、此时与幼时、都市与村庄河流的距离。对于经历社会的驳杂、商场尔虞我诈、阅尽大江河川的诗人而言,故乡与童年弥足珍贵。“我的父亲在四季的黑暗中等候者/从远方来到远方去的车疾驰而过/思念也穿心而入/守护黑夜的父亲啊/守候着黑夜的日子”。(《父亲》)“如今的胭脂河依旧繁衍/只是河变小了,变浅啦/变浅了的胭脂河不再清澈/我的记忆永远清澈。”父亲的等待是永恒的,眼前诗人不敢碰触的“胭脂河”只能停留在幼时的记忆中。

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乡村及少年时期熟知的事物发生缓慢却不断衰退的变化,我们本来熟知的乡村变得荒芜衰颓,人的精神找不到可皈依的事物。城市以一种超乎我们预料的速度发展,只有在城市中才会有更多的商机,历史的变革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产生,在失去土地之后,回到故乡发现故乡早已变了模样,诗人的心灵何处可归,个人的命运何去何从,成为了诗人们的困境之一。诗人刘发扬的乡村成长背景、都市求学的心境、商场的摸爬滚打,无疑构成了他和故乡,和城市现代化,和他自身归属感微妙而神奇的关系。 二、恰到好处的节奏

节奏是诗歌的内在质素之一,《礼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而从之。”古代诗、词、歌、赋对于韵律节奏的重视,我们且不多谈。白话文运动之后,以白话为语言表达形式,以自由体式为表现形态的现代新诗逐渐建立,在各种新诗主张、流派纷纷建立的同时,现代诗人对节♫奏的探索也不曾间断,形成了以胡适、郭沫若、闻一多为代表的三种不同观念。胡适提倡“自然的音节”的节奏观,认为新诗的节奏变化应从破坏旧诗开始,™强调平仄、用韵的自然;郭沫若、戴望舒等诗人更进一步,认为诗歌除却外在的音节之外,诗歌还有着“内在律”,内在律即情绪的自然消长。面对初期新诗一片庞杂,闻一多提出了“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诗学主张,把节奏观念推向诗歌创作的核心。虽然新诗发展已近百年,但诗歌节奏韵律方面的建树几乎是在做补充完善工作,本质不出其左右。“诗歌节奏一般是指诗歌语言的节奏。作为一种节奏,它必然也包涵两方面的因素,即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某种形式的反复。[3]这些诗学里的节奏主张,或多或少在刘发扬诗歌里也能发现,但与这个诗学层次上的节奏相比,诗人更加注重生活的节奏。

刘发扬并不在意个人诗歌的韵律节奏建设,而是更注重以一颗朴素纯净的心融入生活的点滴,在日常生活中碰撞出诗歌的火花。这些诗歌的火花如同落入平静水面的小石块,激起一小朵水花,随后,诗歌的灵感像涟漪一样蔓延开去,这些漫开的水纹就是诗人内心的节奏感。比如《八月桂花》整首诗歌诗歌氛围,寂静、自由,小花的形象就是首句中所说的“素雅朴实”,在灿烂的花期有朵朴素的花朵,在八月的骄阳里可以阴凉一夏。嗅觉上的清香就如同听觉上的蝉鸣,▲幽远连绵,短短数句,把炎热天气的花景写的如此阴凉和清远,八月桂花香似乎从字里行间迎面扑来,这其实也是诗人的脉搏的跳动,谁能说脉搏的跳动不也是一种节奏呢?

乡村是一种慢的能力。从一定意义来说,乡村不仅仅只是乡村事物的记忆呈现,更多的是情感、心灵的回归,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纯粹的追求对当下躁动、浮华风气的拒绝。《胭脂河》是典型的“故乡”系列的再现,胭脂河是村庄的一条河流,隔了城市、岁月与距离也只是成为故乡的代号而已,可当诗人一旦触碰这个词,故乡的模样就会在心中升起。胭脂是开启诗人故乡记忆的闸门,无论胭脂颜色味道怎么转换,故乡的回忆总是温暖的。这首诗可以和《故乡》一起来读,《故乡》中,同样有许多的故乡代码,比如柿子树、荆河、小姑娘阿柳、月色下的荷等,当诗人接触到代码,心跳的节奏勾勒出诗人心灵的画面。

现代化与城市化单向度的朝前推进,诗意的栖息成了可望不可即的童话。相较于城市的快节奏,村庄的慢条斯理渐渐被打破或者被抛弃。深一步说,村庄并非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村庄,更是一种乡村精神,一种热爱家乡的从容态度,然而“村庄”在一步步的沦陷,迷失于狂飙时代的游戏。诗集四辑,代表了诗人心灵旅行的所到之处。诗人平静略带伤感的笔调,一辑辑展开,敏锐的感觉、悲悯的情怀使他的诗歌洋溢着温情和灵性。《温暖的旅途》正是诗人心灵节奏的自由展现,也是无可奈何的自由漫步。

总结:在艺术实践的层面来讲,刘发扬的诗歌不庞杂,不深挖人性、社会的黑暗面。在当下,虽然诗歌已处边缘位置,但各种流派,各种写作方式还是层出不穷,如果说当今诗坛类似于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那刘发扬的诗歌就是一朵守在废墟之下盛开的一朵小花,这朵小花并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众多的花朵构成了诗人自我的天地。在大的诗歌背景下,刘发扬以内心的包容、同年追忆、家乡的眷念等这些朴素情感获取心灵的小憩灵魂的短暂救赎。对于刘发扬来说,诗歌写作就是这样一种节奏,一种让诗人在喧嚣尘世上的世界获得免于无所适从的自由心性的慢的节奏。

在精神的暗夜时代,诗人可以固守内心,“作茧自缚”,通过写作开辟个人领地。刘发扬对于故乡、少年记忆、人生初情、自然山水等远离现实的“陈旧”实物的眷恋不忘,在追忆中不断获得临时信仰,这便是一种看似保守实则积极睿智的态度,也是一种以进为退、以柔软为力量的反抗。

诗歌创作是这样一种恰到好处的节奏,一种让诗人在喧嚣尘上的世界获得免于无所适从的自由心性的慢的节奏。我们听的见诗人灵魂的舞步,她或原地踏步,甚或倒着走路。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诗人在追寻自己心灵的节奏前进。

注释:

[2]刘发扬:《温暖的旅途》,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197页

[3]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第5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