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1 会计电算化基本常识
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和会计信息为对象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硬件、软件、系统数据、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员和必要的规章制度。
2 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系统
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业务处理能力强,数据处理精度高等特点,因此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需要根据计算机的工作特点,制定计算机条件下新的账务处理流程。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通用账务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
系统初始化:包括系统工作环境设置,账套设置,科目、凭证种类、始余额录入,系统的人员管理,初始银行未达账,初始未核销往来账等设置;凭证处理:包括凭证的录入、审核、查询和修改;账簿处理:主要是记账和账簿输出;期末业务处理:主要完成期末结转业务记账凭证的自动编制和期末结账工作;库存现金和银行管理:主要是支票管理和根据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机内有关数据自动完成银行对账工作,并自动编制余额调节表;往来管理、部门管理、项目管理等辅助核算项目的管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主要包ก括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上机记录的查询和打印、重建索引、往年数据。
3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1979年,财政部出资从德国进口计算机设备并牵头组织召集全国一流计算机专家和会计专家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开发了我国第一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这是我国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我国大型企业基本上普及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近几年来,我国的电算化会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电算化会计在企事业单位的普遍开展,不仅使我国会计进入了现代信息领域,而且在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产品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减轻会计人员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第一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是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年的历程,回望这些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87)这个阶段里,基本上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自己研究创新,不过也可以说是闭门造车,其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维护不可靠;(1988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里,1988年8月,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电算化会计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只有走规范化、通用性、商品化的道路,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的观点。这个时期会计软件专业开发公司大量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段人们日益关注会计与管理的结合,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会计电算化在我国 ﭢ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问题。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企业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系统都需要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但是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替代其他系统,所以需要处理好它和其他系统的关系。很多国家都开发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综合系统,这样的系统数据冗余程度低,共享程度高,并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预测、决策工作。
(2)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的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做许多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又是人开发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才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精通计算机、会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活动。只有这样的人员,才能够实现企业电脑代替人脑的想法。
(3)会计电算化操作系统的难易程度。如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太复杂,既加重了财会人员的负担,又妨碍电算化会计事业的发展。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开发出更好的系统,也就越有可能使广大财会人员更彻底地从烦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
(4)小型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问题。小型企业一般具有资金有限、人手紧张等特点,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相对固定的、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一般小企业专门建设一套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确有一定困难。参考发达国家的代理制做法,可以由专业软件开发公司或有关机构建立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核算服务。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这对我国ม的会计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时不懂计算机就是文盲,所以会计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