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把景、声、情、境、理熔于一炉,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就运用了创设情境导入,课件首先显示4个气球。小猴子过生日,猴妈妈送给小猴子4只气球,说:“小朋友们,要想得到这些气球,必须先回答我的问题。怎么样?你们有信心吗?”(生:有。)这时课件出现题目:如果要用两只手拿这4只气球,每只小手都不能空着,你打算怎么拿?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学生回答的答案。下课后,学生反映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感觉非常愉悦,能学得好、记得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二、训练思维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显著标志,通过想象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所以,在数学数学教学中,ก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教材,设计的练习要突破教材练习“理想化、标准化”的限制,要富于开放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独创性,以及创新意识。一ษ位数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河的一边有一群牛和羊,其中牛有38头,羊有42头,一位船工要用船将这群牛和羊运到河的对岸。问:船工的年龄有多大?”使人惊讶的是,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相同的:船工40岁。特别是刚刚学过平均数的学生基本回答是40岁。问他们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其答案又是惊人的相似:题目必定是有答案的,题目中的数据一定是有用的,想来想去,只能是这个答案了。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应试教育”的扭曲,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因此要在教学中유突破这种封闭的习题模式,补充一些开放题型。开放型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唯一确定”的封闭型练习题而言的。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型题:“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比一比,看谁的摆法多。”有的学生用六根摆出一个长方形,有的用八根,十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还有的用更多的小棒摆出含有长方正方形、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拓展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
三、关注体验
《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须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根据现代教学论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一因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9加几”例1时,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出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一计算问题时,先分4人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讨论信息,你是怎么知道还有多少盒饮料的?学生探讨出以下五种方法。
③接着盒子外面的4盒往下数,4、5、6、7……13;
④把箱子外边的一盒饮料放进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3盒,一共是13盒饮料;
⑤知道10+3=13,推出9+4=13,等等。
四、自主探索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学生主动地认识将教材中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个体。《课标》明确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生学习。
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而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找角―指角―判断角这一过程后让学生“做角”,让学生在动手利用小棒、活动角、纸、橡皮筋、钉板等材料拼拼、折折等过程中合作学习;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锻炼能力,形成能力,形成品质。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探索角的特征。
师:角长什么样子?摸摸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1:尖尖的,有一个点,刺刺的。
生2:两边平平的。
生3:有直直的两条线。
生4:……
通过让学生手摸、口说、感受、发现角的特点ธ,使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实现“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