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5-01-13 20:21:5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 然而部分教师困囿于教材,教学结构简单、教学形式单一、远离生☏活实际,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为改变传统数学课堂单调乏味的现状,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必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发他们开展探索活动解决问题.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谈一些看法.

一、精心备课,精于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精巧的设计,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无法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在建构新知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因而教师要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重视情境预设,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猜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科学地创设情境,变预设为生成,诱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创设情境如下: 手工拉面是汉族的传统面食,是北方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 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根很粗的面条的两头捏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如此反复几十次,就将这根面条变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教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设置悬疑,产生冲突

教师要巧妙设疑,当学生无法利用生活经验和旧知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引发认知冲突,能引起他们学习新知的欲望.

例如,教师通过珠峰与纸的强烈对比,创设悬疑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 谁知道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 生: 8848m. 师: 谁知道,这张纸大概有多厚? 1dm? 1cm? 1mm? 0. 1mm? 生: 大概0. 1mm.师: 这张纸对折1 次会有多厚? 2 次,3 次呢? 生: 0. 2mm,0. 4mm,0. 8mm. 师: 如果这张纸足够大,对折多少次能超过珠峰的高度? 生: 大概十几万次吧. 师: 不用这么多,不到30 次就可以了. 生: 不会吧! 师: 想知道多少次吗? 学完本节课你就知道了.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交流、解题中捕捉信息,通过层层剖析,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三、源于教材,超越教材

数学教学要源于教材,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绝不能困囿于教材,走不出预设的樊篱,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在讲运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者设计如下: 师: 大家熟悉这个故事吗?生: 曹冲称象. 师: 大象与什么重量相等? 生1: 石头. 生2: 石头与曹冲重量之和. 师: 以一种量 代替和它相关的另一种量 ,这种思想就是等量代换. 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情境,如一个橙子与一个菠萝共300g,这个橙子加上2 个10g 的砝码恰好与菠萝的质量相等,若设橙子的质量为x,菠萝的质量为y,会得到怎样的等式? 生: x + y =300,y = x + 20. 师: 你会得到怎样的启发? 生: 用x + 20 代替y,此ฏ方程组可变了一元一次方程x + = 300. 教者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让知识不再枯燥,而变得生动和有趣.

四、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起点高、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问题时,学生容易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窘境,教师要在问题预设上下功夫,通过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架构桥梁.

例如,问题1: 已知正比例函数经过点 ,求此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2: 已知一次函数y = kx + 3 经过点 ,求k 的值. 问题3: 一次函数y = kx + b 与二次函数y = 2x + 5 平行,且经过点 ,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教者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层推进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逐个突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手脑并用,强化实践

数学教学不满足于师讲生听、师讲生练,教师要引入实验、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观察、猜想、验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者设计如下: ☂数学家泰勒斯来到埃及,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问他能否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他来到金字塔前,每过一会儿让别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影长与生高相吻合时,他立刻在金字塔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丈量塔底与投影尖顶的距离,这就是金字塔的长度. 请利用课余时间,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 初中数学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设出生动的情境,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