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启发式教学
【摘 要】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启发式教学;启发方式;启发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劳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而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启发式教学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力求实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进行精心备课。怎么样设计问题,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怎么样含蓄地启发学生等等,这都要求教师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内容时,我先提出问题“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让学生回答,问题很容易,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三条线段”。然后我又问学生“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这句话对吗?这时学生对这句话明显产生了不同的意见。由此我引申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是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存在吗?二是存不存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第二个问题学生就有争议了。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拿出证据,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调动了。接下来,我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根长度分别为2厘米、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木棒,拿出其中三根看是否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时我再用多媒体动画分别演示这几根木棒拼在一起的四种情况,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及直观感受,学生有了明显的认识:三条线段可能围不成一个三角形,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结论。
二、找准启发时机,适时启发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是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的,而教师仅仅只应起到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启发时机,灵活运用启发方式,把启发效果放在首位,注重在实践中自我总结、完善和提高,那€么课堂一定会成为师生沟通交流、密切配合、教与学完美融♥合的教学舞台。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公理时,得出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那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我首先对这名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然后拿出教学用的一副三角板,让学生也拿出他们用的一副三角板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发现这两副三角板的三对对应角确实相等,但是他们显然不全等。在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后,我同时告诉大家,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
三、采用恰当的启发方式,启而能发,发而能导
待启发时机成熟后,就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再度活跃起来。理论上来讲,启发方式多种多样。有质疑启发、直观启发、类比启发、变换启发、联想启发等等。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选取什么样的启发方式,才能收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的效果,要视问题特点和现有学生水平而定。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启发应有层次性,启发的问题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若开始提出问题太难,学生积极性易被打消;若问题一直比较简单,学生感到无思考必要,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启发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来刺激学生,启发思维。许多抽象深奥的公理、定理、性质等都可借助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启发,特别是一些图形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更能让学生一览无余,启发深刻。
四、注重提高启发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中自我反思及总结,我感到,要使启发式教学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正确把握启发时机,科学利用启发方式的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控制教学节奏,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搭桥铺路,那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师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学习意境中,教学中尽可能激活、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然后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并提供有益的帮助,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例如:在讲授新课时,可以从事例中引入所教的内容,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在随堂练习中,老师可以做一些铺垫,搞好引导,要利用好学生急于释放的心理,及时做好诱导和引导。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氛围,调动学生讨论研究的积极性⚥,要将学生的求知与解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对研讨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老师可以集体解疑和讲解。在学生不知所措或走入解题误区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防止学生在一个问题求知上的失败而挫伤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通过分层启发,取得最佳效果。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重、难点单独“拎出”,通过板书、练习和作业等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新知。
五、借助实践活动启发,进一步巩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能够提高我们探究数学的水平,同时又能增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圆的有关概念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球场中圆圈旁边,让学生动手演示,用尺子或木棍理解弦、半弦、直径,用软绳理解弧,用三角板理解圆心角及所对的弧和弦,用三角板理解圆周角,圆周角所对的弧等知识,理解点和圆的有关知识,直线和圆的有关知识,圆和圆的有关知识。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得出的结论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效果较直接,课堂教学会更好。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诱导学生如何动起来,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总结知识。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则必须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ฆ熟练的运用数学语言,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我们传情达意,同时把握好情感教育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