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 ✈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独立地、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这些都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具体内容。下面笔者将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
1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正确认识数学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角色转换。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1开展创新教育
首先,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其次,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及时评价,培养创新的兴趣。再次,利用数学中的典故、趣事、游戏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2.2营造创新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较适宜的“气候”、“阳光”、“水份”和“土壤”。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2.3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独立地、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基于这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1在改进教学方法中培养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解方向与位置时,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从学校到街中心的路线,从直观到抽象,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如讲年、月、日这章知识时,学生对普通计时法和二十四时计时法互化糊涂,笔者通过讲一位老太太买火车票,把早上8点当成下午8点发车而误了时间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掌握时间换算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型题:“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比一比,看谁的摆法多。”有的学生用六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有的用八根,十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还有的用更多的小棒摆出含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拓宽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合理、适时的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体现“以问题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体验训练为主线、以习惯方法为保证”的教学思想。 3.2在鼓励质疑中培养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敢创新。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 ツ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分鼓励、肯定。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学会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联想。以已学的知识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联想中展开。教师除了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壁报、办数学小报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ผ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个性品质的目的。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广泛挖掘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中去,参与实践,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葱、蒜、苹果、香蕉、雪梨等)分类,想怎样分就怎样分。大部分学生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在水果那一类,他们认为,西红柿是可以当水果吃的。少数学生还能按这些物品是否长在地里为标准来分类: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是长在地里的,苹果、香蕉、雪梨是长在树上或树茎上的等等,分类方法多样,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比如,在统计教学中,学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笔者设计了这么一道题:调查你家附近某一商店一个月内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从你制作出的统计图,你可以看出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请略作分析。同时针对统计的结果,你想对商店老板提出什么建议?使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放眼未来,要不失时机地实施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胆进行创造教育,在数学的天地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缔造一批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从而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号召。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才能在国际教育发展中赢得自己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振兴中国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兴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