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始“问”领,践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
目前,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课前备足课,课上预设了一系列问题,学生跟着层层深入,教学看似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其实这样的教学过程,只关注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忽略了他们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对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把学生没有问题看作教学的最大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例《小数加法》来谈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好疑善问能力,践行真正的自主学习课堂的。
一、触景生“疑”,开始探究的方向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我们须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感受数学上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冲突,造成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我创设了文具店售货的情景,带领学生去体验营业员的工作。当学生看到货架上的物品价格除了铅笔盒12元、笔记本5元的整数标价外,还出现了尺2.5元、橡皮0.4元的小数标价,就不由地会想:给顾客算总价,我们只学过整数加法,今天的商品价格中有小数,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问题:
问题1:小数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二、步步生“问”,引领探究的进程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ฌ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触景生疑,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就会纷纷呈现,从而引领着探究的步步深入。
问题2:像12+5这样的整法加法只要末位对齐相加就可以了,小数加法是不是也这样算呢?
大家一致决定算一算,以一个铅笔盒和一把尺的总价12+2.5试一试。于是学生开始尝试计算这道小数加法:有的把12和2.5末位对齐相加,再点上小数点,得到3.7元;有的先算12元加2元得14元,再用14元加0.5元得14.5元;……
✡ 问题3:3.7元还是14.5元呢?还是……
学生各持己见,这时我相机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像整数加法一样,末尾对齐相加,所以得数3.7是对的,可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一个铅笔盒12元,一个铅笔盒和一把尺怎么可能只有3.7元,肯定不对,有力地否定了3.7这个答案。有的学生说2.5的2在整数部分,12也是整数,先相加,再加上小数部分0.5,所以得数14.5是正确的。……
问题4:那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到底哪种方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陷入了迷惘的境地。突然有一位学生一语道破天机:把这些标价换算成几元几角不就可以计算了吗?顿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开来:2.5元是2元5角,12元和2元相加得14元,14元再加5角是14元5角,14元5角就是14.5元。看来正确答案应该是14.5元。
问题5:小数加法要怎样相加呢?
通过一换算,学生明白了算理,顺理成章地想到:小数加法,要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计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相加就可以了,从而总结出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问题6:这个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小数加法呢?
当学生对这个方法不敢肯定时,我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以鼓励的语气激励他们自己举例验证。学生纷纷运用题目中的ฃ另一个小数进行验证:5+0.4、2.5+0.4……方法果然正确。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问题纷呈,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讨论、碰撞,最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学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顺理成“章”,到达探究的终点
问题7:小数减法计算时,是不是也应该相同数位对齐呀?
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被点燃,一发而不可收拾!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小数减法计算时,是不是也应该相同数位对齐呀?”他的想法顿时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对呀!怎么没想到?”人群中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因为学生有了刚才举例验证的经验,大家立刻投入到了激烈的论证中去,教室里一下又热闹了起来,很快就有了讨论的结果。同学们纷纷验证了他的猜测,“我算的是一把尺比一块橡皮贵多少元?2.5减0.4,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得到2.1元,我检验了一下,2元5角减4角是2元1角,也就是2.1元。”“我算的是用10元钱来买一把尺,应该找回多少钱?10减2.5,相同数位对齐,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当十用,得到7.5元。我再算了一遍,用10元减2元5角是7元5角,也就是7.5元。”……周围的学生也不停地响应:“我也是这样想的。”接着又有许多学生举了例子来证明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小数减法。
问题8:既然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是一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合起来一起说呀?
不甘落后的学生又有了好想法,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总结起来,不一会儿,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就“诞生”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使每个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上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形成好疑善问的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