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
我国教学史上有关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而真正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它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一、精心预设,让优质资源的生成水到渠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属于预料之外,但也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有意为之。通过对教案、对课堂场景的精心预设,让学生们产生的意外的思维火花在教师的控制之中,优质资源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教师因势利导加以运用,使得授课过程可控且呈现水到渠成的状态,自然会是令人意犹未尽的一课。以小学数学中乘法和除法的教学为例,我校某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让同学们游戏模拟日常生活的场景买东西。让同学们自由分组演绎买东西的场景。同学小 A 扮演学校小卖部的老板,同学小 B 扮演去买文具的学生,同学小 C 扮演去✡给班级买文具的班长。小 B 买了 3 支笔,每支 5 角钱,他应该给老板多少钱呢?班长小 C 为班级采购文具,总共买本子 150 本,每本 6 角钱,班里同学共 30 人,每人分几本?每人交多少钱?通过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演绎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将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感触的事例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让小学生逐步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在,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知数学无穷的魅力。
二、知错改错,让错误生成更好的正确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 :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我国古语有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资源作为小学课堂中最常见的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并通过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生化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学生在出错、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收获知识,增强信心,增添智慧。例如在执教《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让同学们比较一下 3/5 和 2/3 哪个大,有的同学觉得是 3/5,有的同学觉得是2/3。这个时候,老师就让同学们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通过尺子和剪刀分别把它们分成五份和三分,再分别拼出 3/5 和2/3,通过纸的大小一比较,觉得 3/5 大的同学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比较当中,同学们也会灵活地通过尺子和剪刀剪纸来比较大小,更聪明的同学甚至不用剪纸,通过在纸上画标记也能区分分数的大❦小。
三、因势利导,创造课堂中美丽的意外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课堂的走向未必如老师预设的那样,有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外,这时候就考验老师们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教师们需要因势利导,将课堂中出现的小意外、小插曲加以加工,为己所用,变成教学的有利素材。以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红蓝绿三种球,并将三个红球两个绿球放入袋子,请同学 A 上来抽取球,让大家猜他会抽到什么球。大部分同学猜测他会抽到红球,因为红球的数量比较多,结果 A 同学抽到了绿球。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们心中必然产生疑惑。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更多的同学上来抽球。全班 40 人,抽取 40 次。结果是红球 23 次,绿球 17 次,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个过程当中的统计与可能性问题。
四、✘巧用考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相比幼儿,小学生无论是在智力还是体力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成长,但其对待事物和社会的认知力依然不足,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依然处于发育阶段,好动性、好奇性、对待事物理解的片面性等特点使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从感性、生动、形象的实际中去了解事物和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利用游戏教学法,积极适应小学生这种活泼、好动的特性,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增强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学生亲身参加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挖掘和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7说 :我今年 7 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5说:我今年 5 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通过这样的游戏,让游戏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扭转了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感受到枯燥无味的心理,更使学生在体验数学游戏的实践活动中,享受到数学的奇妙乐趣体验到独立思考、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