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玩具越来越多
在农村,孩子们常常没什么玩具玩,到了城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很多孩子家里玩具堆满了儿童房、客厅、书房,甚至阳台和阳光房里面都满坑满谷。而每次逢年过节,亲友还在不停地送玩具来,孩子也在不停地要求购买。
没有玩具不行,玩具太多也有害。父母们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与玩具“断舍离”?
藏起一部分 现在孩子金贵,刚落生不久亲友就会送来大堆玩具,从0岁到6岁都够玩了,其中不少是“超龄玩具”。父母可将这些暂时不怎么玩的玩具洗净收好,等他大一点再打开“宝库”。
等着吧,到时孩子一定会发出兴奋的惊呼声。
作为爱心礼物 ﭢ孩子已经失去兴趣的玩具,妈妈可以跟他一起洗净消毒,仔细包装❧成小礼物,一起送给福利院的孤儿们。这是培养他爱心的好方法。
告诉孩子,不但要分清什么样的玩具适合送给多大的小朋友,还要一一教会他们玩具怎么玩,有哪几种玩法。
带去二手市场 四五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当小摊主,自己为玩具定价,自己想出各种招数促进买卖成交;比较小的孩子就由父母代办。这种处理玩具的方式,其实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懂得基本的流通经济学原则。
带去二手市场卖的玩具应先清洗消毒;最好带上玩具原来的说明书,让买家更详尽地了解玩具的玩法。
让玩具流动起来 几个关系好、孩子年龄差不多的妈妈,可以在玩具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把宝贝近日里不爱玩的玩具拿出来,互换一下。这种交换可以“交叉循环”――说不定哪天交换出去的玩具又回了家。
小孩子没长性,现在不爱玩的,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又有了新鲜感,可以玩得津津有味。
以上这4种办法,家长都不会反对,关键是看小朋友配不配合。不只一位妈妈反映,在帮孩子与玩具“断舍离”的过程中,“小器”的孩子会突然对他厌弃多日甚至玩腻玩脏了的玩具恋恋不舍,无论妈妈是要拿出去交换还是送人,他都不干,有时还会哭闹不休。
遇到这种情况,又应当怎么办?
场景1:不肯放弃脏破玩具
“那只小熊好脏呀!把它扔掉吧,妈妈给你买新的。”“我不!”孩子紧抱那只已陪伴他三年的玩具小熊。绝不撒手。 ✯
支招:小熊多年来天天睡在孩子的枕头边陪伴他,已不是一样玩具,而是一个温暖的小伙伴。对孩子的这类“友伴玩具”,妈妈要表示同情和爱护,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的小熊也应该洗洗澡啦。”或者是“妈妈给它缝了一件新外套,咱们一起帮它穿上吧。”
照顾了孩子的念旧心理,对其他玩具的“断舍离”就不会遭遇太大的阻力。
场景2:不肯让玩具藏起来
“把你暂时不玩的玩具收在这个纸箱里吧!”“不!我的娃娃怕黑,你不要把她关小黑屋!呜……不要!”
支招:妈妈可以买一个玻璃小书橱,专门收纳孩子不常玩的玩具。因为书橱用的是玻璃门,玩具就不算被关“小黑屋”了。
这样做的好处还包括:孩子可以时常“巡视”玩具,觉得自己很富有,于是就不再那么迫切地需要新玩具;原来不是很喜欢的玩具,因为放在随时看得到的地方,可以避免被遗忘;过一段时间孩子又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取出一两样,玩得很高兴。
场景3:不肯让玩具流转出去∞
“咱们和斌斌家互换玩具好不好?”“不好!我的小汽车不能给他玩!”“你这孩子真自私,那你也不要玩斌斌的小飞机!”“不行!我就要玩飞机!”
支招:孩子2岁就开始有强烈的玩具专属意识,分享意识则要到4岁以后才产生。所以在2~4岁这个阶段,孩子很容易出现这种“自己的玩具不撒手,别人的玩具也想要”的状况。
这是孩子“自我边界”发育的正常信号,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妈妈可为互换玩具引入游戏机制,比如,把所有的共享玩具放进一个大筐里,让宝贝自己抓阄,看看自己今天会抽到哪样玩具来玩。
场景4:玩ว具越贵扔得越快
“那个电动机器人这么快就玩腻了?”“机器人没意思,除了会头闪红灯,卡卡走路,啥也不会!”“那么贵,扔掉不可惜?”“不好玩,我不想要了!”
支招:高价玩具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成品玩具”,不利于孩子开动脑筋,孩子对他们也很难保持长久的兴趣。但这类玩具的“断舍离”很容易让大人“舍不得”,所以妈妈要“狠下心”来。
通过对这类玩具的“断舍离”,妈妈会逐渐了解到,沙子、黏土、手工纸、绘画颜料、积木、拼图纸板等“半成品玩具”,才是孩子最理想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