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濒危 新手工艺运动能否复兴传统工艺?
2017年4月21日,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下称“苏州创博会”),国内127名著名原创设计师、工艺师齐集于此担任“联合创始人”,筹划了两年之久的“中国新手工艺运动联盟”宣告成立。
新手工艺运动因谁而生,未来将走向何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循迹走访,试图展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现状以及发展走向。
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
苏州,中国最重要的民g手工艺中心之一,宋元以降逐步建立起风格鲜明、底蕴深厚的手工艺产业群体,中国11个工艺美术大类苏州就有10个。据当地官方统计,苏州已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9项,2014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
“一百个苏州人中就有将近两个半从事工艺产业,但3000多种苏州工艺产品中八成以上没有现代气息――还是那些千人一面的坛坛罐罐。所以一提及传统手工艺就会想到它只是一份‘遗产’,就会觉得它正离我们远去。”一位当地业内人士非常惋惜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同属历史文化名城,长江北岸的扬州也是著名的传统手工艺聚集地,产品门类齐全,精品之作多次入选“国礼”名单。记者在当地了解到,被认定为“非遗”的扬州传统手工技艺多达数十项,但与苏州的情况相似,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少本地人为此感到自豪,年轻人更是将其归类于“旅游纪念品”而不屑一顾。
“扬州的工艺水平曾经达到过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现在似已渐行渐远,扬州剪纸等曾让世人惊艳不已的民族瑰宝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只会在博物馆中留作‘印迹’了。”当地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交流时感慨万千。
苏州和扬州最具样本意义但绝非特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整体式微已无法视而不见,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抢救第一”的指导方针就说明了传统手工艺现状的严峻。有资料显示,中国传统手工从业者中近六成无人接班、近七成年收入低于2万元。普遍的原因是农耕ญ文明与工业文明发生冲突――冰冷的机器将传统手工艺的珍贵技艺和悠久历史无情地卷走。
而在学界,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衰更替有着与“机器工业冲击论”不尽相同的经济学解析。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即认为“需求决定命运”:“一个器物,一种行为方式,之所以成为今日文化中的传统是在它还发生‘功能’,即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在苏州和扬州,《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过风格相近、图案雷同的剪纸和刺绣,费工耗时而成本不菲,实用价值又几近全无,鲜见市民自费购买。
“传统手工艺的‘濒危’是一种社会选择,实用功能丧失则是置其于濒危的关键因素。传统手工艺源于‘男耕女织’, ツ因自用而制作,因富余而交易,技艺由功能催生和演进。当其或因资源稀缺畸化成宫廷玩物,或因粗制滥造沦落为地摊垃圾,衰退就成为必然,而湮没其中的实用需求恰恰又为‘机器制造’的取而代之提供了机会。”扬州大学一位文化学者这样看待传统手工艺的颓势,此说法也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同――晚清至民国,红木、玉雕、珠宝、刺绣等手工艺品被导向权贵富商的收藏和把玩,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实用价值更高的“洋货”则乘虚而入。
设计引领的现代化回归
网上搜索一下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新闻,“后继无人”成为“标配”新闻点。许多人认为复兴传统只是一种文化思潮,不可能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新手工艺运动的出现则在一片唱衰声中为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作为发起新手工艺运动联盟的“操盘手”,苏州创博会总策展人王斌曾专职从事“非遗”工作6年之久。他认为,保护“非遗”一是抢救以留住记忆,一是生产以重现价值。如果“非遗”能够融入当下就无须保护了。王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传统手工艺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才能获得再生,而创意设计是一条可行路径。“2014年11月,苏州加入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以此为背景,我们与上海杨明洁设计顾问机构联合发起新手工艺运动,试图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中挖掘哲学内涵,用传统造物技艺去设计现代产品,让人们从传统手工技艺与国际设计理念及品牌创新体系的结合中感受到个性化和高品质的生活美学,两年多来,效果超出预期。”王斌说。
杨明洁,曾获得德国红点等近百项设计大奖的著名设计师,创新苏绣《湖光山色》是杨氏团队与苏州艺人亲密接触后的首个作品――船、水、山,三扇绣面错位的独立屏风组合出国画意境,抛开木质传统采用金属边框则在古朴清雅之中融入了现代元素。“传统苏绣多为具象形态,而杨明洁们的抽象表达给苏绣找到了新的方向。”有专家如此评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不止在苏州,也不止杨明洁,国内有一大批从业者正孜孜不倦于文人与匠人的“合体”,“远近”就是这样的团队。“让传统手艺给现代设计以灵魂、让现代设计给传统手艺以新生”,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王薇带领远近公司在设计师、发烧友和手工艺溯源地之间努力搭建着“传统手工艺复活的桥梁”;与“远近”并行,蒋琼耳游学艺术之都巴黎后带领着“上下”品牌致力于“通过当代设计让传统技术和当下生活发生关系”;跨界音乐人朱哲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的“世界看见”项目则以“上乘非奢侈”理念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新生……
然而,“现代化回归✄”似乎并未立刻引起热烈响应,因为许多问题尚有待探讨。诸如:传统手工艺究竟应该在当今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手工艺都可以推陈出新?源于西方的现代设计如何诠释ย东方手工艺的文化基因?
“西学东渐”还存在着“边界”问题,在苏州,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著名工艺美术大师代表国家文化部去欧洲参展,所携作品是由世界著名油画“改编”而成的苏州刺绣,意外的是,外国专家看到以后不以为然,竟反问中方为何没能提供原创作品,让大师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