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缺失与补正
摘要:现代民主社会赋予个体越来越广泛的主体性权利与活动性自由,同时也要求人们承担对他人、社会、环境更多的责任。初中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新一轮课改明确提出ล了公民责任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但责任教育的缺失现状,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在补正责任教育中的重要性问题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责任教育 补正
一、初中生的责任教育及其重要性
“责任”是一个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法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范畴。按照社会学的理解,责任是一种内化了的人的行为规范。如果把社会责任理解为社会规范的话,那么责任就是一种内化了的个人规范。从心理学上讲,责任行为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共同协调发展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责任认知是责任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责任情感是责任行为产生的源动机制,责任意志是对责任情感的维护和监督,责任行为则是履行责任的反应和活动。在法伦理学上,责任是赋予一定角色的人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责任教育”根据不同的认知对象和发生领域具有层次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认知和践行责任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对自己负责到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再升华到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乃至对人类负责的过程。其中自我责任即对个体生命和自我行为负责是责任认知的起点和基础,对家庭和他人负责是责任认知的扩展,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是责任教育的最高层次。因此,责任教育的层次依次表现为:从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教育、对家庭和他人负责的责任教育再深化至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负责的责任教育,最后升华到对人类和环境负责的责任教育。
二、初中生责任行为与责任教育的缺失
根据对责任的划分,我们将初中生的责任行为缺失分析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学校责任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缺失。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补正策略
明确责目标定位。新课程标准对责任教育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具体化为:以对自己负✌责为出发웃点,学会修身养性;以对家庭负责为支撑点,学会感恩孝敬;以对他人集体负责为落脚点,学会关心合作;以对社会国家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奉献。
甄选合适的教育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公民责任教育的内容。事实上,责任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集中阐述的内容并不多,大部分散见和渗透于其它教学内容中。它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悉心挖掘和深入阐发教材的其他内容,将潜在的教育文本转化为显性的教学案例。同时,充分利用教辅教材,开发、建设符合本校情况的校本教材。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在内容选择上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两点:一是责任知识与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的关系,克服唯智教育,使责任认知转化为责任情感、意志和行为;二是责任教育的内容应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责任教育旨在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责任感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基础。只有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产生创新的愿望和动能。
优化教学方法。责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须铭记“生活即教育”,其最大舞台在感性实践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的养成之中。由于初中生责任认知强过责任行为,责任情感强过责任能力,因此,重视初中生以责任感为内驱力的体验式实践活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日常生活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诸如参加家务劳动、学校劳动与值日活动,合理组织社区义工、义务献血等志愿者公益行动,开展责任主题周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尽职尽责地去完成自己的职责这一生活过程实践中,在反复感受、理解、领悟、反思、体验中,养成对自己、家庭、他人乃至民族、社会、国家责任感,进而提升责任能力。
完善评价方式。评价机制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责任教育的成效,初中生责任教育的特殊性规定了评价方式的多ส元性和综合性。所谓多元性,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责任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项综合立体工程,要将学生的自我性评价、教师的考核性评价、家长的反馈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不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还要通过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来进行动态考察。所谓综合性,是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家庭、社会成长环境,学生的在校内外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