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 提升数学素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于课堂情景的创设、数学建模和开拓思维训练,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展示数学本质,感受数学的思想和价值,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技术;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建模;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枯燥的数学问题通过有趣的动画或图片等展示给学生,提高兴趣,激发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อ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于培养习惯非常重要。尤其是“亲其师,信其道”,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二、技术运用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ส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三、多维展示激活思维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数学作为一种培养思维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上的主要障碍。实践表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依赖于大量的直观材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动态演示的功能,把数学中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达到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可设计一个动态的教学程序。先请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征,得出长方形分别有两条相等的长和宽。由于学生认知的差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马上得出这一结论,此时可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功能,分别在两条“长”和“宽”处连续闪烁三下,启发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可用什么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会想出各种方法,这时,学生每汇报一种办法,计算机显示一种方法,这样使没有想到的学生也会受到启发,同时也可判断出哪种方法更简便,更合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