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从业者的成名困境及原因探析

时间:2024-12-27 01:52: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经过20余年发展,我国网络媒体已经实现了从无名媒体到边缘媒体再到主流媒体的蜕变[1]。与此同时,以小编为主的网络新闻从业者群体也广为人知,但是至今行业中成名的典范还是太少。一项调查显示,直到2013年,网络新闻从业者心中的十大楷模只有时任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来自网络媒体[2]。本文所谓的成名,即获取专业名望,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期待,以及评判新闻从业者及其成就的标准和价值观念[3]。成名应该是名记者的自觉追求[4],但是网络新闻从业者却正在弱化成名的想象,甚至有机会成名对网络新闻从业者择业的影响微乎其微[5]。

目前,网络新闻行业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已经成名的人,但是相较于传统媒体从业者的繁星灿烂和地位崇高,网络新闻从业者中只有引领传统媒体网络转型的舵手和商业网媒的高层总编才拥有较大成名机会,而且这个职业群体还不太受传统媒体从业者和社会公众认可[6],甚至直到2015年11月6日首批符合资格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拿到记者证,他们的合法性才得到制度性认可。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从业者年轻化、高知化[5],那么,为什么这个整体素质较高的群体难以用作品实现个人的专业成名?为此,我们聚焦2017年全国两会这个记者云集的练兵场,从行为表现和行业背景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两会观察:网络新闻从业者的成名特征

2017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两会亦是媒体盛会,最能考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技۵能,也是打造名记的绝佳场合。今年,参会记者的成名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成名爆点是技术而非内容

AI机器人、VR直播、H5技术、直播技术、短视频、无人机等新的采编技术引发了广泛讨论,甚至还让记者也火了起来:3月2日,光明网记者孙佳涵因身着30斤的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引起关注并产生过亿传播量。利用技术创新报道方式本是好事,但是在内容同质、短小、浅白的情况下,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做法就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取向[7],这不利于他们树立独特的专业风格。

(二)成名定位是网红而非专家

与传统媒体从业者以铁肩担道义的方式成名不同,网络媒体更倾向于培养网红型记者。两会期间,南方日报就专门派了7名网红记者到北京,开设南方网红访谈室。同时,浙报集团也在大张旗鼓地培养网红记者。诚然,记者以这种方式触网,是新媒体时代的新型玩法,有利于获取更多受众。但是曹林提出离网红越近,离新闻越远的质疑也不无道理,因为当记者的努力方向是成为网红而不是专家,他就难当大记者之名,遑论获得较高的职业声誉。

二、行业背景:从业者身陷结构性束缚

一般来讲,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导致新闻生产活动必须在政策、市场和组织这三个场域的影响下开展[8]。但是对讲求互动的网络媒体而言,公众已经成为影响新闻生产的重要因素,所以,网络新闻从业者便是在政策-市场-组织-公众构成的网络中开展新闻实践。

(一)政策引导

规范新闻采编和加强媒体融合是网络新闻主管部门的两个重要导向,目的都是为了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关于第一点,主要是为了规范商业网媒的相关行为。2015年网信办负责人就明确表示,商业网站不具有新闻信息采编权[9],所以,两会期间凤凰财经和风直播的工作人员擅自以记者身份开展采访的行为就不合规定。关于第二点,从遍地开花的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便可窥一二,这为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转战网络提供了利好条件。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继续贯彻上述两个标准,政府和媒体主办的网媒从业者据此获得了更大的职业空间,他们也更有可能依靠作品实现专业成名。

(二)市场吸引

于新闻而言,市场能带来好的收益,也能带来坏的诱惑。今年各家网络媒体的内容报道一时难分高下,但是商业表现却一目了然:五大商业网媒中,除搜狐有1家冠名赞助商之外其余未见任何形式的企业合作,倒是人民网合作企业多达30个,当然这是已经上市的人民网应对生存压力可以采取的合理行为。从大的层面来讲,若运营和采编能够分开,那就可以只利用市场且不牺牲内容。但很多时候二者联系✄密切,特别是商业网媒的新闻从业者更是难以独立于营利压力之外:不管进入哪家网站的房产、旅游、健康等频道,我们都会轻易发现大量软文。21世纪网因谋取不当利益被责令停办就是前车之鉴。可以说,在经济权力的影响下,盈利性内容与真正服务于公众利益的专业内容逐渐混为一谈。

(三)组织管理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一大利器就是速度:从采编到刊发,在传统媒体至少需要一天,而在网络媒体则只需要几分钟,甚至直播能让采、播同步。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为了求快,《麻辣财经》就先形成《政府工作报告,哪些关乎百姓钱袋子?》抢发在新媒体端,晚上再细细打磨文稿发在次日的两会特刊上速度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也正因为过于追求速度,导致网络媒体ฏ内部把关不严,所以要为层出不穷的网络虚假新闻负一定责任。

(四)受众影响

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网络新闻倾向于提供公众想要的而非公众需要的。即使是在两会这么严肃的场合,娱乐新闻仍旧占了整体新闻报道的10.81%[10],是除国内新闻和社会新闻之外最多的新闻种类。3月6日左右,宋丹丹痛批小鲜肉不懂做人的文章被各大网站推上头条,实际上这是标题党之作。同时,一些记者热衷于追访明星委员、报道奇葩提案、专注网红直播,最终奥义也是为了受众的点击率,在一定程度上以点击率为行动准则的做派已经把网络新闻带向庸俗和低端的深渊。

更强的政策引导、更广的市场吸引、更松的组织管理加上更大的受众影响让网络新闻从业者形成了自己的职业理念:认为最重要的职能依次是讲述事实、快速推送、分析解读[11]类似于维护社会公义这样的理念被放在不重要的位置,再考虑到认知和实践差距,网络新闻从业者就更不可能在舆论监督、深度调查这些易于出名的领域用心深耕。

三、结论

通过考察网络新闻从业者在2017年全国两会的实地表现,笔者认为,他们的职业行为具有专业性失联[12]的特征,专业主义伦理还没有充分内化成坚定的职业认知,个体在从业过程中只是碎片化地担负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由此,我们便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网络新闻从业者這个职业群体之所以没能大量涌现优秀的行业典范,是因为从业者普遍缺乏符合专业主义精神的实践,导致不良新闻大行其道,暂时不能为个人成名提供充足的行业支持和社会认可。而导致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是在目前的行业背景之下,网络新闻从业者还没有真正获得践行专业主义的空间,因此实现专业成名的机会就比较少。

作为承担行业未来的主力军,网络新闻从业者何时才能实现更大规模的个人成名和社会认可?这得等到他们能依靠实践专业主义而争取到自主性的时候,今年澎湃新闻的记者在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拿到了提问机会可以看做一个讯号。但是,要彻底突破复杂的结构性束缚,或许众筹新闻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式,当然前提是行业内、外部管理趋于成熟。时间已经证明网络新闻是未来的主流,那么为网络新闻从业者创设有利于实践专业主义的客观环境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加强从业者个人教育是表✯,进行结构优化才是里。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