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摘 要: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一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数学世界,主动地探究知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让小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运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又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数学世界,€主动地探究知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下面是我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仅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出发,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创设具有探索因素的教学情境,将问题蕴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觉得“新奇”,产生“好奇”,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探索意유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成为一个研究者,成为一个探索者,尤其是儿童对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学习人教版ร小学高段数学教材时,我常常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节时,我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孩子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你知道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吗?把自行车的轮子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可以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了疑问和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自行车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这一道理。这样就很好地激起了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于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这方面的知识,真正成了数学的主动探究者。
二、运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
动手操作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身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做到“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让枯燥乏味的讲授过程转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经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展现活跃思维的过程,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新天地,真正成为自我展示的殿堂。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高段数学教材时,我常常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需要,开展有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数学概念,获得能力。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采用“拼、割、补”的方式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摆摆、剪剪、拼拼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时,我让学生拿出课本、文具盒、粉笔盒等物体进行测量,学生在“量量、算算”中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正是这种实践操作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了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什么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口、动手时间少,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他们没有主动学习意识,他们缺乏主动学习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当今社会要求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开放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替代它。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高段数学教材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同分母加、减法》《分式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等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有负责心的学生当组长,小组成员合作后找出问题的最佳方案,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正是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只有在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迎着新课改的春风,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打造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徐锐,朱霞.表演游戏中儿童自主性有效发挥的指导策略,教师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