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自律能力
论文摘要: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的特点、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的道德素养等因素都有关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而且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能力。
0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ซ,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一些丑恶的不道德的现象也利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在网上悠意妄为:新闻组中和BBS上的不健康言论,网友之间互相进行人身攻击、漫骂和欺骗,对他人文章随意剿窃、修改、转贴,充斥网上的假新闻、垃圾邮件,泛滥成灾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等等。目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间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1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言行低俗,不负贵任
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网友使用脏话、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或者不文明语言的符号缩写。我们在山西省部分大中学校的调查显示,有68%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其中经常用的占3%不痛快时发泄一下的占23. 5%,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的有38. 2 %,大家都用我也用的占3.3%。
一些网友在网上不仅使用不文明语言,而且言语行为随心所欲,毫不负责。比如,在一些篮球论坛中,一些人对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进行人身攻击,语言粗俗不堪不说,而且大多是无中生有,信口雌黄。成都青白江区某中学的贴吧中就曾出现指名道姓直接辱骂老师,拿女老师的身体特征、私人生活进行嘲弄的帖子。这些无中生有的帖子对老师进行人身攻击,语言下流,不仅涉及老师本人,还涉及老师的家人。在主题为“高07级谁是‘飞机场’?”的帖子中,一名学生一气列出了五名“候选女老师”,全用真名。在跟帖中,一些学生竭尽辱骂之能事,选出各位老师,并加上各种恶毒的评语。
广东团省委谢宗宝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有37. 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 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互联网上色情图片和文字信息泛滥成灾。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人互联网。一些网站吸引网民提供大量色情信息,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利开设色情网站。青少年进人青春期,性发育开始成熟,性意识开始出现,充满了对“性”的好奇、幻想和冲动,很容易为网上的色情内容所吸引。2006年8月29日至30日,全国最大的色情网站—“情色月天”案在太原开庭,在这一色情网站注册的60余万会员主要是青少年。2005年年初,安徽省公安机关破获了“九九情色论坛”案,30万注册会员多数也是青少年。
1. 3上网无节制,沉溺于聊天或网络游戏
1. 4越过道德底线,滑向犯罪深渊。
一些青少年对于网络犯罪的概念认识却十分模糊。例如对黑客和病毒制造者的认识,不少青少年视其为电脑高手加以崇拜,从内心想要模仿这些黑客,想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以便炫耀自己的本事。加之青少年自控力弱,法制观念淡薄,往往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导致网络犯罪。青少年兼备了网络道德问题引发者和受害者的两重角色,更有可能的是这两种角色还常常交织在一起。
1. 5人格冲突甚至人格分裂
不少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认为网络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是两个人,认为网络中的虚拟自己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制约,揭掉“面具”,因而使得网上交流可以完全无所顾忌。久而久之,他们会把虚拟的自己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自己产生排斥心理,造成人格冲突甚至人格分裂。青少年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2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
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网络自身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所存在的问题等等都是相关的因素。
2. 1网络自身的特点
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良芳不齐,令青少年难以辨别。互联网的隐蔽性、虚拟性给人们提供了隐身的平台,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活动的工具等等都是数字化的符号标志,少有真实的意义。人们在网上可以任意改变角色而隐藏其真面目,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这就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降低、责任感弱化和羞耻感丧失,使他们在网上为所欲为而不用承担责任,也不觉得惭愧和内疚。资料显示,有♂66.1%的学生不认为诚实守信是网上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2. 2青少年时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
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样一个身体发育超前而心理成熟滞后的时期,其心理承受力极其脆弱危险。他们的生理、心理时时处处表现为矛盾的交织和冲突:思维大胆、活跃却又失之偏激;怀疑成人世界,又渴望加速融人;既寻求独立的自我意识,又不能摆脱依赖心理;强烈的好奇心,较弱的自制力;行为上喜欢我行我素、率意而行,但又不自觉去模仿,渴望认同。因此,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青少年极易为网络的消极面所影响,置现实世界的道德约束于不顾。
2. 3传统学校德育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显滞后
传统学校德育注重说教和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学生上思想品德课只是听、记和背,有的学生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完全没有主体意识,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自律意识严重缺乏。这样一来就造成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知与行分离。从内容上来说,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虽说也有关于网络方面的内容,但也只是在课堂上匆匆而过,并没有在上网实践中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因此,面对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传统的学校德育显得力不从心。
2. 4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溺爱迁就、保护过多、包办代替、重智轻德等等,极易使孩子滋生自我中心、没有他人观念、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不良品行。有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一群大人围着他一个人转,所以他只懂得关心自己的愿望是否得到满足,从来不会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当然也就没有关心他人和爱他人的能力。实际上,一些青少年的网络失范行为正是他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道德修养水平的展现,这也就是平时脏话满口的青少年更易在网络世界使用不文明语言。
此外,一些家长对网络所知甚少,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缺乏监督和指导,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家长直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降了,才知道孩子已经上网成瘾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的诸多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因而目前的网络道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律性的道德,这就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目前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 1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商其道德认知能力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知基础,是道德自律的Ⓐ先导。一个缺乏正确道德认知或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意识和行为。传统的德育视青少年为被动的被塑造客体,按成人的主观意志来灌输道德知识和塑造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使青少年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难以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当今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如果再以“堵”或其他强制性的方法要求青少年遵循某种统一的价值观或放弃某种价值观,选择这种行为或禁止那种行为,都是相当困难的。因而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强调青少年的实践、体验和创造的过程,通过民主的讨论、辨析的形式,培养其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应用与价值评价能力,使他们学会判断、学会评价、学会选择,面对网上复杂的环境,能够明辨是非,积极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
3. 2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教育
3. 3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能力。
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要加强青少年自学能力、自护能力、自辨能力、自制能力的培养,教会青少年自主学习,自主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自主辨析网络信息,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做到自律、自控、自我约束。
培养青少年道德自律能力,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精华。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修养方法和追求的道德境界,“慎独”品质、境界的养成和达到,靠的就是个体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慎独”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意味着,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信念,自觉地按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行事。要教育青少年以“慎独”开始,确立正确的道德动机和行为目的,以至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将网络空间的道德规范逐步化为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坚强的道德自律精神。
3. 4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明荣知耻使青少年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使网络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拓展视野的有用工具。
3. 5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网络对一些父母来说还是一种比较陌生的东西,他们要么认为网络是洪水猛兽,谈网色变,禁止孩子上网;要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听之任之。这两种态度都是极不正确的。因为一方面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进人网络世界是必然的事情,只是一个迟与早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育还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判✘断力、自控力较弱,而且有极强的好奇心,既容易沦为网上有害信息和行为的受害者,又容易成为损害他人利益和权力的网络破坏者,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简单的“堵”与放任不管都是很危险的。
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上网,家长首先要自我充电,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可能地多了解与网络有关的知识,同孩子一起上网,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因为如果家长自己对网络不甚了解,在孩子面前就建立不起权威。其次,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需要、兴趣点,指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而不是在网上消磨时光,或误人“雷区”。就在网上可以作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家长要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进行交流,在耐心倾听的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工作特别忙的家长,要利用屏蔽、过滤的方法,屏蔽一些不合适青少年的网站。如果发现孩子上网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家长不应该大惊失色,而要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晓之以利害得失,帮助他们走出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