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些体验。”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유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正是通过改革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因此,获得新的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怎样才能在体验中学好数学,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 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
学生学习的数学要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因此,我们给学生学习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来源 ت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和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可亲、可感、可用。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如果教学时仅仅让学生从钟面上认识分和时的概念,这样抽象的时间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分钟测脉搏大约跳多少次,一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一分钟能跳几下绳,一节课的时间再加上多少分钟是一小时等活动中体验一分钟和一小时的长短。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提供实际操作的体验机会。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 Ü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去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亲手分一分,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立体图形的概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从他们熟悉的实物中分离出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又如,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让学生通过摆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体验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关系,重视动手操作,使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中体验知识。操作中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表象。
三、运用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体验学习。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首先提供学生乐于交流的话题,其次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小组学习”为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9加几”时,我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把计算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算法和想法,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数学语言的积累相对较少,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有较强的,要重视让学生同桌说一说,小组讨论等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到知识,在同伴的提醒中感悟知识,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体验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在说中“升华”。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阐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让他们说出教室里有几扇门,几个窗户;说出自己书包里有几支笔几本书;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完成这些题目时,兴致特别高,大胆踊跃地进行交流。孩子们在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应强调学生的亲历性,只有学生亲身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学习中的问题、困惑,才能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悟到主动探究的重要性。体验式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