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理想路径

时间:2025-01-13 09:04:2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理想路径

[论文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我们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理想路径,其目的就是要积极探讨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合理模式,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创新发展的最佳路径应从三个方面把握,即教育设计要关注强化复合式思维视域,关注构建学生的发展模式,关注如何构建“情理互通”的意境。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中,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识,尤其是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新的形势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只有紧密联系新境遇、揭示新问题、探索新路径,以建设的姿态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活动,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生机。

一、实践基础:理想路径的问题提出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沿革来看,在全面启动现代教育改革前,大体遵循着应试教育的规则,以传授知识为价值☣取向,教育活动追求以知识为本的模式,而这种模式运作反映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状况。它迫使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澄清和综合,同时考试对教学负有的导向作用,又进一步强化了此种取向。其结果为:一是内在地形成了阻碍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屏障;二是以标准统一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的共性,个性难以得到正视和鼓励,甚至个性还被过于严格的考试标准和考分所抑制,导致学生不能有差异地最优发展;三是依此培养的学生犹如大工业生产制造的标准件,思维的规格化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发问的积极性,必然扼杀学生对政治的鉴别力和思想的能动力。很显然,这种知识存储型的人才,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不断更新、剧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社会,它不仅要求年轻一代具有崇高理想,有广阔的胸怀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哪个国家拥有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作为一种先进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它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着眼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广义上讲,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当是从社会历史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要求个人所应具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着手培养高素质人才出发,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着眼于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教学过程等环节,把21世纪对人才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切实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可以说,高校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进行的教育改革,既是思想的,也是实践的。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经历了争鸣与探索、研究与构建、突破与践行的发展路径。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过程中,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新教学体系,整合传统的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模式,将目标定位在关注社会发展、注重面向现实生活,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为标的。要更新教育内容,实现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重的价值综合,在引导信ท仰、强化信念、增强信心、提高信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存在着社会关注的“改革后问题”:改革的声势大而触及度小,改革的期望高而落差大,改革重调整而轻建构等。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改革背景中的困境,它使人们敏锐而痛切地感到了某种焦虑,迫使我们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努力的精神来进行更深刻的改革,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诉求于创新发展的理想路径。

二、理论前提:理想路径的学理支撑

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提出,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从素质概念的三个结构层次即先天素质、可能素质、现实素质共同构成人的整体素质来看,可以将素质教育定义为: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积极的实践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的合理的整体素质结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要着眼于素质教育,更主要的依据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使命上。

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首位,这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导向、保证和促进作用决定的。但是,在对近几年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本质上是好的,发展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缺陷,在部分大学生中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的社会公德和基础文明素质低下。而当代大学生是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但是,现实存在的思想品德素质缺陷,严重阻滞了人才的成长。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使命迫使其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达成其目标。这就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通过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审美教育活动,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大学生的情操,形成个体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和内在的心理品质,实现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使大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而不是让学生仅仅获得一种知识、一种道理、一种思想。知识是成批生产成批淘汰的,道理也会时过境迁;而精神则是永恒的,追求是无价的。精神性的东西天然地具有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的和个性舒展的可能倾向。这是受教育者最主要的收获。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学会的最主要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理想、典范的人,献身于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能感知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公平正义的精神,崇高简朴,有优雅的情操。换言之,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心要放在人的教育上,放在人的素质养成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理想路径

从理论与实践对立统一的关系出发,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能达成的创新发展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规律,以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为基础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吸收、运用最新教育成果,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加合乎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从而能在更高效率上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品德素质,内化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及透过知识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意识转化。而实现这一创新发展的最佳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教育设计要关注如何强化复合式思维视域

根据教育改革精神和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结合目前在教育改革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构建合理的教育框架应该是建立在“主体一主体”思维特点为基础的师生平等、主体互动的模式。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教学作为人的活动,不是被给予的,是人类的意向与目的以及行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双边性活动,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既不能相互取代,又密不可分地统一在教学实践当中。两种主体在特定情景中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活动,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内容。这是以复合式即“主体一主体”思维模式为前提的理解范式,在现实层面上,应实现对转型期教学活动范式进行理性的设计与重构,即建构民主的和双向活动的理想教育模式。其模式是主体间的思想交流和知识碰撞,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从对话者各自的前理解结构出发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承认理解的历史性,尊重成见,受教育者有最大可能的发展,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它是实现、凸显、培养主体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路径,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2.教育设计要关注如何构建学生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学认知内容模式。它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是从认知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把学生培养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一个教育过程。这种模式认为,每一个学生应该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接受教育并构建完整的自我,设计个人的发展计划。在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也是一种所有受教育者得到发展的教育,所有受教育者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范式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实践操作中应注重用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达到同一质量目标,关键的问题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提高,特别是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如理论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应允许学生在某些能力上有特殊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成为具有特色和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3.教育设计要关注如何构建“情理互通”的意境

教育意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导作用,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师自身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并通过与学生的双方互动形成师生的心理默契与观念意象。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情理 ツ互通”基础上形成教育意境,让学生产生共鸣,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综合并放大。但这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社会发展的多姿多彩的现实有机结合,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坚持大学生易于、乐于理解和接受与明确价值导向、突出思想内涵、蕴涵高尚情操、强化品德要求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与实践素材的生动性相结合。二®是教育内容的慎思明辨的理性精神与灵活的教学艺术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讲理”,只有把理论讲活、讲深、讲透,讲出理论的逻辑征服力量,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才能取得切实的教育效果。但是,如何“讲理”,却要通过教育艺术来实现。它需要总体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自、背景知识的引用、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事例的穿插、恰到好处的板书、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理论想象的激发、人格力量的感染和理论境界的升华,并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分清层次、充分对话、带入境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论说服力和逻辑征服力,从而提高实效性。

总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我们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理想路径,其目的就是积极探讨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合理模式,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