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追寻历史“自主·导学”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时间:2025-01-14 00:45: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我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致力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学课堂模式。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流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五个环节。第一阶段:自主构建,自主学习向课前延伸。包括学案导学、自主构建和小组合作、质疑诊断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释疑解惑。教师在导学案后附自主学习记录卡让学生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吾看吾师一栏,让学生写出导学案设计的优缺点。智慧分享一栏,让学生写出自己认为导学案还有哪些应该补充的内容,提交议案一栏,记录自己有哪些问题要交小组讨论。第二阶段: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在课堂。第二阶段包括教师点拨,排疑解难和当堂达标、限时训练两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之核心,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师对知识学习的关键处进行指导、点拨。第三階段:自我反思,自主学习向课后延伸。包括迁移拓展,自我反思一个环节。以学生自我反思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随着自主导学课堂开展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显,参与程度随之加强,课堂上的未知因素也大大增多。因此,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必须相应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做功课,不断充实自己。在课前做到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教师在导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讲得太多

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主要手段,生怕哪个知识点没有讲到,怕学生自己不能掌握知识。往往从教师主观方面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殊不知有些教师认为的难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或者♋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也能解决。还有一些重难点则需要教师适当讲解、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进而掌握知识,掌握思考途径和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

(二)合作探究环节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够突出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就放松了自己,任由学生自由讨论,缺乏精确的观察和深入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之后进行成果展示时,一个学生说完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进行质疑提问。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有时偏离了学习的主题,教师没有及时地引导和评价,或者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闪光点,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或者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充分准确,语言空洞、单一。

(三)教师对教学观、课程观、价值观的研究不够

教学观方面就是要明确教什么,要基于课程标准,哪些内容需要讲,安排多少时间讲都需要仔细思考,这和上述第一个问题有相似之处。课程观方面,要明确怎么教,要体现多元化的课程取向。有些老师片面注重课程及学科知识,往往忽略了课程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与所学的历史知识有太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历史观方面,要明确持什么观念教,通过一节课要向学生传达一种什么样的历史价值观。有时一节课,在学生热热闹闹讨论展示之后,却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谈谈如何在自主导学课堂中进一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导学的能力。

二、提升教师导学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精心设问、适当讲解导思

导思,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认知心理学来讲,学生建构知识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既能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设计自学思考的问题应围绕四点:一要依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有创新,留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四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具体如下。

问题设置合理,依据教学目标,尽量概括知识面。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之后,有一个知识运用环节,就是把书本上一条条的知识点,比如背景、原因、影响等换个问法或换个角度设计成难度适宜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梳理好的知识来回答。通过几个问题的回答等于把基础知识用另一种方式进行了夯实。问题的表达应清晰明了,但又不单调、生硬,比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中,请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或理论中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相关的分别有哪些?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

问题的设计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想,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使用说说你的看法你认为试比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例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方针,是不是意味着暂时就不再强调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了?你认为二者相互矛盾吗?让学生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无序的思维引向清晰有序。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能力、思维水平有其局限性,而历史思维活动不是毫无边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要讲什么,哪些要讲。教师要把学生无法理解的重难点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但是,教师的讲解不要过多。比如《美苏争锋》这节课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清楚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和冷战的概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对历史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逻辑分析使学生理出思绪,得到相对清晰的认知。

(二)有序组织、及时点拨导议

 所谓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找出要探究的问题的争论点,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事先教师会精心选择围绕某个主题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交流,并把小组学习的成果通过多媒体展示,进一步促进生生互动交流、质疑,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把握好小组学习的节奏,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机智来引导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1)组织学生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和相互评价。首先,组织学生相互倾听。教学生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同学,小组讨论中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观点,讨论有序,轮流发言。展示过程中静下心来倾听同学展示的观点,养成尊重异议和开放的心态。其次,引导学生相互质疑。教师要在课堂上要有意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相互质疑的机会,也要注意倾听学生之间的互相质疑。还要注意质疑不是随意的、不假思索的提问,要学会经过深入思考后再质疑提问。再次,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能提高看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对待别人、欣赏别人,从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真正实现生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效果。

(2)教师运用准确性、建设性、概括性的语言顺利主导学生之间的讨论。讨论中准确精当的建设性的语言,有助于释疑解难。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兴趣,能力也得到了开发,同时也会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疑惑。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甚至有时会误入歧途。当发现学生争论无果时,教师在关键时刻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精准到位的点拨。精当的话语会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传授启用自己合适的方法寻找答案,并探寻规律和结论,这是建设性语言的核心。让学生在查找原因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究,最終完善结论。学生在经过自己不停的努力后仍未找到满意的解释,教师不需多讲,只需要教师一个精准到位的回答,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解释问题,学生便会出现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对学生来说,对知识会有更深刻、更好的理解。同时,要注意控制讨论的节奏,切勿跑题,及时引导学生关注主要矛盾,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对讨论要及时加以总结。既体现教师开放的思维和扎实的基本功,又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生生互动中教师精准的评价语言,有助于激发信心。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对他们来说,如果教师的评价是全面的、准确的、客观的,就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如果评价是片面的、苍白的、没有针对性的,反而会影响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争论、展示中对于每个学生说完自己的观点后,在下一个学生反驳、质疑之前,教师要迅速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其优点。评价要全面,是表述上的条理清晰,还是思维上的角度独特,又或者是方法上的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等,总之,评价的语言要全面、客观、丰富具体,不能简单苍白地用很好非常好一语带过。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肯定的概括语言,☠有助于将思维引向深远。概括性语言的实质是旨意深远,令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比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一位老师总结说:虽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三个遗憾,一个是这一时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多,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当时与中国建交的只有23个;二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三是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国民党当局占据。那么,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又将会走过怎样的风雨与辉煌呢?如此既总结了本节课,又引起了学生对下一节学习内容的探索与思考。

另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发挥教学机智,主导讨论、展示。善于观察,发现有创新思维的学生,鼓励其上台展示,让其带动其他学生的争论。一个新颖的角度可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会产生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机智地引导问题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不仅有计划、有预设,更多的是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随着教学流程的变奏,教师要能够对预设的问题和教学节奏进行及时调整,以更加符合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新的问题,由此许多不曾预料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同时,也更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基本功。

(三)纵横对比,归纳升华导悟

导悟,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整合,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揭示历史事物内在的规律,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养成,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学会用多元史观看待历史问题,让学生学会感悟历史。

(1)引导学生领悟做题的方法和归纳历史规律。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解决➳问题。比如,历史材料题的做法,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炼、概括,再用规范的历史语言书写出答案。比如,在学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相关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古代中国的政治与雅典民主政治进行比较,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决策机构、存在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出政治文明的一些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认识到,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选择政治制度。

(2)引导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明确自己的课程观,明确自己怎么教。比如学科素养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即历史时序。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时间轴,记录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记,构建历史时空观。

(3)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古今对比,关注现实。感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历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关注现实,稽古振今,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从历史启迪中,指导生活,引领人生。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需要教师有多元化的课程取向,走出课程及学科,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学习,与乡土历史相结合等。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抗战史实,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比如,一位老师用两则新闻导入新课,一则是2014年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相关报道,一则是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相关报道,让历史在现实中得到体现。让学生认识关于举行国家公祭日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以史为鉴,防止悲剧重演;二、可以放眼未来,促进日本真诚反省历史,珍惜和平;三、有利于唤起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4)引导学生感悟历史,还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历史观,即持什么观念教。比如,近代史的内容,要培养学生民族复兴的历史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引导学生认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成为民族复兴中的转折点,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探究抗日战争对民族复兴的意义,深刻体会到全民族抗战中团结、勇敢的精神,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的历史价值观。总之,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的历史课堂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改革的形式之一自主导学课堂,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实现教师由主讲向主导地位的转变,打造高效的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既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成就教师自身的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