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语言艺术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5-01-14 18:15: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现状背景分析

1.国家重视,支持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有声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声语言能够穿透灵魂、感动心灵、启发智慧、塑造魅力独特的世界。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经过专业学习的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迫切需要在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这一类型的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所以,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基础课程,“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改革也显得尤其迫切。

2.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传播”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领域中进行口语传播;“文化知识传授”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语言老师人际传授培训;“文化娱乐”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大型文艺活动中主持、朗诵、曲艺表演等,充当有声语言舞台演员的角色;“文化传承”需要有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地讲解传承,充当讲解员的角色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有较强针对性、行业适应性、专业对应性。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二、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社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紧缺,缺口量大。

笔者发现,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语言艺术类专业人士非常稀少,占所有专业业务干部的比例不到10%;各级需求量大,省部级的专业艺术院团,地区一级的艺术馆、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大量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对称,乐器、声乐、美术、舞蹈干部众多,语言业务干部非常少,比例不协调。

2.能力不足,专业模糊。

现有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专业配比不合理。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显得尤为不足,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知识结构不完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能不拔尖。有些业务干部是民间艺人、复员军人、自学成才的工作者,文化基础薄弱。现有队伍存在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高校“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教学问题

1.偏重理论阐释,忽视能力掌握。

传统“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分为理论阐释和录音两部分。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将内外部技巧等理论条目的阐释置于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际方法技巧的掌握环节。往往是:能够明白“重音”的定义,却无法在稿件表达创作中,找到语句、文本的重点,通过重音传递思想加以呈现。动手操作掌握的能力不足。

2.学生人数较多,参与实战量少。

一个年级的播音学生众多,无法保证小班教学。相较于声乐5人左右的小课教学指导,播音班的学生人数庞杂。在录音课教学中,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也只是“任务性”录完,即使布置课后的录音作业,也难有高质量作品呈现。加之环境闭塞,大部分学生更是无法在播音创作录音中提升。

3.教学场地封闭,辅导人数受限。

现有的“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教学,基本依托于录音实训室,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录老师听,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困顿于录音室,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人数又多,辅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有限,精力亦有限。

4.学生底蕴欠缺,教学内容单薄。

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普通话语音发声”后,进入到二年级的播音创作专业课训练。主持人比拼到最后,是“文化综合实力”的较量。学生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学习,对稿件的感受、体会、认知非常浅薄,情感的传递做作而且肤浅,表现呆滞、木讷、空洞,这是源于对稿件的理解不深刻,追根溯源是学生文化底蕴的缺失。在“播音创作基础”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核心是有稿无稿的创作表达,更多是论述技巧及方法,内容显得单薄局限。

5.视野范围狭小,脱离行业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播音学生视野不开阔,呆板,没有表现力,比试表现力和才艺难超音乐学子,PK文化底蕴难敌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同学。学生位置尴尬,专业能力良莠不齐,实践机会极少,感受到的专业见习氛围少,与行业接触也不多。教学脱离行业,大部分学子恐难胜任媒体工作。

四、具体实施方案及计划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课程中,可以在作品演播、表达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解说能力,综合舞台表现能力,文化素养积累,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提升。并且应用、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行业。

1.课堂主题演讲。

每节课的重心下降至学生,每次专业课要求2名学生自选“题目”“角度”做5分钟的主题演讲,并依据表现打分,算入学生期末的课程考核成绩。帮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演讲结束,其他同学点评,训练学生归纳观点、学会赏析;老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在表达观点中进行有效的传播。

2.指定书目阅读。

每月指定阅读书目,并定期开读书交流、分享会,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积累口语表达素材,让学生明白,在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中,“说什么”比“怎么说”更加重要,成为一个“有内容”的人。

3.完成课堂作业。

布置的课堂录音作业统一公放视听,查找学生录音作业存在的问题,答疑释惑,调整状态。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给出修改调整意见,再次录音,听改变。掌握“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有稿无稿表达”的创作方法、作品演播的能力。

4.单元作业评比。

每单元的课后作业,进行全班评比,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颁奖。例如“最佳进步奖”“最佳用声奖”“最佳作品”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认真对待实战作品。

5.多元教学内容。

只会用声播,远远不够。在此项目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加入舞台教学,舞台演绎、表现等的相关内容。加入“戏剧曲艺”艺术的熏陶学习,感知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艺术表现的能力,改善播音⚥学生呆板、不善表现的状态。加入“讲解员”的口语表达训练,学校展览馆、校史馆、风景点等都可以作为依托地点,培养“有声语言艺术”的应用型웃人才———讲解员;加入拟态“人际传播”的训练方式,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方式,辅助教学、练习。

6.完善考核方式。

组织实施期中期末的舞台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由“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演讲”“期中展示”“期末汇报”等综合构成。用舞台展现表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现场实战感,不仅了解理论定义,更要会面对镜头,面对话筒演绎“有声语言的艺术”。

7.产学研深度融合。

邀请相关专家:重庆文联专家、大型文艺活动演出导演、重庆曲艺艺术家、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的汇报展示进行联合评审。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与行业深度融合。在行业中磨砺,在行业实战中成长。

8.明白“三个明白”。

在教学课程改革里,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专业问题所在,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语感。观摩赏析优秀素材,学习赏片儿,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明白专业好的标准:脑子里存储的样子多,用的时候反应速度快。

9.树立“三颗心”。

教学改革也是学生重新养成习惯的过程,培养学生耐心;强调技术训练,培养学生信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恒心。

10.坚守“三个多”。

让学生多练、多听、多记。

11.团学合作创新。

加强与校团委、学生会的合作,整合平台资源,积极创造实践平台,举办“主持人大赛”“朗诵大赛”“演讲大赛”等专业活动,利用校艺术团、协会等团体,团学一体,创造学生校内专业实践平台。通过研究“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与“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改革,达到提升学生有声语言的创作能力,作品演播、表达、解说、舞台表现能力,文化素养等的目标,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