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他者文化特色抢占全球电影市场
摘 要: 好莱坞作为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基地,是全球电影制作生产的风向标。其电影制作模式与选择倾向对我国电影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新世纪以来好莱坞更是将目光投向中国,借用中国元素,抢占市场份额,成为我们最强劲的敌手。在这种形势下,参考好莱坞的成功案例对于提升我国电影的世界竞争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 好莱坞 中国元素 电影市场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
1.对白
对白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白作为在美国电影中体现中国元素的一种方式,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Movie,2007)中,警察说道:“好了,现在他们是属于中国的问题了。”而有些电影中的对白本身就是中文的。罗伯特・唐尼在《热带惊雷》(Tropic Thunder,2008)中用五分钟大秀他饶舌般的汉语。《公主日记2》(The Princess Diaries 2: Royal Engagement,2004)花园聚会的一场戏中,王室为亚洲元首献上了一首Jonny Blu演唱的中文版的《 Miracles Happen》(《奇迹发生》)。
2.取景
一贯喜欢实地取景的好莱坞大片十分钟爱中国景致。坐落在上海松江车墩的上海影视乐园保留着旧上海的市井风情,这里是《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2005)中,杰克逊与索菲亚浪漫爱情的产生地,也是《面纱》(The Painted Veil ,2006)里,费恩夫妇于上世纪20年代由英国来到中国的的第一站。《上海之吻》(Shanghai Kiss,2007)中有历史悠久的里弄,更有新鲜时尚的歌厅和酒吧。作为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东西文化交融之地,香港自然成为了好莱坞了解东方的首选之处。《古墓丽影2》(Lara Croft Tomb Raider: The Cradle of Life,2003)中的街区和码头,《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 ,2008)里的维多利亚港,无不展示了她的美丽。
3.历史印记
4.人物塑造
然而,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很多时候是以群体形式出现จ的。《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2006)里贫穷又无法照顾儿子的克里斯,只能将孩子送到条件恶劣却便宜的中国幼儿园,以此来体现主人公的艰难处境。有些起到烘托气氛的效果,《辣妈辣妹》(Freaky Friday,2003)里中国餐馆的浓郁特色,美食里暗藏天机的字条,服务员诡异的微笑,都迎合了它的另一个名字――《怪诞星期五》。
5.功夫片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好莱坞影片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国元素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稳步上升的综合国力。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平等互惠的外交原则,兼容并蓄的文化追求,各项世界级活动的成功举办,各种灾难面前的无私援助……都使得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赢得了其他国家的肯定,在国际交往中也越来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中国风”吹向全球。建筑、服饰、广告、音乐等很多文化、艺术领域,都弥散着中国韵味。而电影作为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门类之一,自然也不会例外。2009年奥斯卡电影节主要的提名电影中,有很多都带有中国元素,如《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对话尼克松》……就连第84届奥斯卡电影节的晚宴都融入了中国风味:猪肉锅贴、香菜竹笋焖羊肉、浓汁龙虾等,还配有中国人最爱的米饭。中国的杂技《蹬人》也作为表演节目出现在奥斯卡颁奖礼的舞台上,这也是中国演出团体第一次出现在奥斯卡的颁奖礼上。
2.美国电影业对于中国市场的迫切需求
3.他者文化形成的奇观化体验
美国学者萨伊德认为,“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这就成为了作为一个多种族杂居,身份模糊的多元集合体,急需获得概念清晰的身份认证的一条途径―― 构建他者以获得自我身份的边界。 从这一层面看来,“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是美国社会集体创造的产品”,是“社会集体想象物”。好莱坞电影中所运用的中国元素,如果说在早期所起到的作用是划清自我与他者的界线,从而为这样一个杂糅而成的国家增强一定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那么新世纪以来这些他者文化特色的使用已远远超越这一层面。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身电影成品风格的同时,融入他者特色,对其国人而言是一种新鲜的增添,对其他非中国的国度里的人们来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对这二者都是呈现其不熟悉的领域,形成一种观影奇观,从而吸引更多人前去观赏,并为他们带来最大化的奇观体验。哪怕是熟悉这些元素的中国人在享受这种“讨好”的同时,或许也会有些新的发现与体验。这在电影市场都争相提升影片奇观效果的今天,无疑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做法。
三、清醒认识好莱坞的“示好”
1.表层形象渐好的中国影像
2.遭到肆意篡改的中华文化
杨恒达这样认为: “现代性是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各个领域在三种主要精神力量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秩序和传统为其主要特征的。这三种主要精神力量就是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和新教伦理,其中最具奠基性的是个人主义。”但现在 “个人主义”被美国人用来当幌子,将其从整体的传统西方思想中截取出来,断章取义地使用在电影的立意上,并借此篡改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是为家牺牲个人,为国奉献小我的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民族女英雄形象,却在美国电影《花木兰》中被处理为把男人与女人、个体与家族、小家庭与大国家以极端地方式对立分裂起来的人物形象。《功夫熊猫》中,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内涵的偷换流程是一样的:先假借我们的历史故事作躯壳,换上具有他们所谓“个人主义”思想的人物,在第二部里除了并不真实的中国的历史背景,其他精神文化实质删减得几乎片甲不留,再度打造一个看似形象依旧,实质过分强调个人力量,妄自夸大个体影响力的思想载体。
3.深层思想未变的美国意志
美国电影里被使用的“这些中国元素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表面上代表着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与沟通,深层次隐含的还是美国文化导向,是服务于美国文ง化和满足好莱坞要求的”。在表面的“讨好”背后,是美国人挥之不去的自大和个人英雄主义,他们绝不会将“救世主”的角色拱手让给中国。《上海之吻》里,美籍华人Liam寻根的最终结果是,即便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他还是要回到从出生便一直生活的地方――美国。从男性的角度说,电影里再美丽的中国女孩,哪怕是和他有过亲密行为的女子,也不及心中最爱的美国未成年少女。《2012》里,建造诺亚方舟的无数中国人被关在舱门外,第一个提出质疑的却是美国地质学家。而造成舱门无法关闭的原因最终是由杰克逊一人承担下来的。影片结局也是美国人又一次拯救了整船的人。 四、好莱坞用他者特色推进市场扩张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1.扎根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文化积淀,从神话故事到民间传说,其中精彩的故事不胜枚举,可供电影工作者发挥的选材取之不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却被他人捷足先登,毫无报酬地使用甚至篡改我们民族的精神与历史。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入侵,久而久之,便是对民族记忆的更改。尤其于青少年在电影市场消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今天,“致使被改写后的文化经验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力,在多年之后,观影记忆逐渐构成不同于传统文化的经验与情感”。所以,今天的电影工作者们要重视这一现象并引以为鉴。我们应立足于本土文化,将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将我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实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内涵。
2.借鉴他者特色,掌握市场脉搏
作为“被窃取者”的我们自然会讨厌美国盗用我们的“特有”用于他们的电影市场利益争夺中。但在这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首要考虑的或许应该是 “如何把我们的东西卖出去”。于是,对手好莱坞的某些思路和做法应,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电影决策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帮助。我们可以在表达自我的同时,适时地融入他者文化艺术特色,保留我们的原汁原味,亦正面真实地呈现他者特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更好地充实自己也利于他人。当然,在选取他者特色时也要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我市场脉动,迎合全球观影者的需要,在实现电影首▲要的商品属性后,努力提升其艺术价值,从而创作出更多为世界观众所喜爱的光影奇迹!
结语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好莱坞电影,其中使用了太多我国的特色文化,在这些中国元素的正面意义不断提升的背后,其话语权始终是受美国意志掌控着的。我们要认清当下形势,将自己的优秀文化经“我手”发扬光大,并不断吸收他者文化精髓,融入国内电影制作,从而实现国产电影的质的飞跃,争取在全球电影市场抢占出属于我们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2]张什著.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锋――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J].世界电影,2009(2).
[3]陈雅浈.美国电影对于中国ล风味的再现[J].世界电影,2006(1).
[4]陈林侠.美国电影的中国想象:全球文化\动画形式与文化政治[J].社会科学,2010.6.
[5]江月,胡余映.误读与对话:美国电影华人形象的传播效应[J].电影文学,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