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4-12-27 06:28:3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体制目前在各省各地也得到进一步推广。同时在一贯制学校中如何有效地并分年龄段地开展好德育管理工作,日前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本文作者结合本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实情和实绩,论述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教育的心得和体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分享。

论文关键词:一贯制学校 德育 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德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九年一贯制ง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差距大,因此,德育工作难度大,如何做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改革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重振思想教育的权威,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入的功能,是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广大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更是学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一、树立现代德育观

树立现代德育观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首先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其核心是形成以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思想,以科学的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实践,以德治校,以德育人。

一是树立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要从过去封闭的德育观向现代开放式的德育观转变。面对信息时代,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时代走向了一个日益开放的大社会环境之中。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教育,还有网络信息教育。多种教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的急增等等,所有这些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封闭圈,而直面社会的各种变革。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学校德育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是树立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要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一味要求学生按着老师的愿望“健康”成长,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在当今复杂开放的信息社会中,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选择高尚的道德和健康人生的道路,因此,德育工作要树立发展型德育观,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具备现代人应有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抓物质文化建设,为推进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证与硬件基础。新时期的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着力从非物质层面打造学校的文化软件⌚营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同时绝不能忽视和削弱学校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为搞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功能,科学把握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方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改进和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力促学校物质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相协调,充分发挥学校物质文化设施的各项功能,从而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主要着力学校文化外显层面的打造,构建能充分凸显学校精神文化内蕴的完善的物质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下述几方面。

1.学校的地理环境。学校的主要职能是育人,而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劣与教育效果的发挥直接相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校址也就是学校地理环境的选择,比如中国古代的几大书院都设在山青水秀之处,很多国外大学特意建在远立市井喧嚣的偏僻小镇或城市郊区。

当代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考量学校地理环境时,虽不必非得选择一个“世外桃源”之所,但在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历史位置与未来发展的基础上,谋划良好的学校地理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地理环境建设主要抓两点,一是选择适宜的自然环境,二是建构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选择要综合考量生活、交通、水源等各方面因素,人文环境主要是借助相关部门的力量,祛除学校周边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的因素,如制止“两室三厅”、校外零食摊点过于靠近学校设置等。"

2.学校的规划与布局。学校的规划与布局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体现着学校的外在形象和整体风貌,也最终体现着环境育人的宗旨。学校的规划与布局从大的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分布,如把整个学校规划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体闭区、行政办公区等几大区域,各区域既要相对独立,功能各异,又要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从细节上看,学校的规划与布局,还体现在周密考虑各类建筑设施的组合与配置、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配合、空间的疏密有致等各方面。

3.学校的建筑与设施。学校建筑主要指各类立面楼宇和附属建筑物,学校设施的种类很多,包括教学、活动、办公、宣传、后勤等各方面使用的桌、椅、门、窗、台、栏、阶、池、灯、扇、机器、线路、广播、音响等设施。学校的建筑和设施是学校物质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建筑和设施作为人设计建造的产品,其实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内容、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多元整合”,里面包含着一系列潜隐的教育信息。因此,构建具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建筑和学校设施,一定要从空间布局、功能组合、材料质地、造型、颜色、光感、触感、视听等各方面精心规划设计,力求传达出学校的品位、追求和价值,最大化地起到熏陶、感染、激励和教育人的作用。

4.学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学校自然景观,指学校的地面、墙面、池水、树木、草坪等富含自然界气息的景观。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改造旧的自然景观还是创建新的自然景观,都要从有利教育的角度,根据自然景观的形、神,赋予它们一定的文化寓意;对原有自然景观,一方面要按照规划愿景的要求,对与学校整体文化风格不协调的地方予以删削和改造,基本协调或完全协调的地方要保留并维护好。学校人文景观,指为着开展某方面教育而专门设计建造的景观,如文化墙、文化走廊、名人雕塑、诗文碑、读书角、升旗台等,此类人文景观由于文化气息浓厚,针对性强,能对师生产生直观的教育和感染。

5.其余小型的或辅助型的物质文化建设。如学校的小型标志系统即校徽、校旗、桌旗、师生服饰、师生胸牌、门牌、楼宇标志、学校信封、公文用纸等的设计制作,校园路灯和路标的设计建造,标语口号的镌刻悬挂等等,这些方面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应有内容,也要充分体现学校的理念、规范和价值标准,精心设计、规划和建设好。

三、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开放性

德育目标层次性、开放性是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新课改下德育工作不能脱离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不能脱离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规律,构建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是针对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德育目标。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发生新变化,那么学校的德育目标也随之发展变化。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德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把优良的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如: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学校可抓住这个契机,把航天精神作为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

二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确立德育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阶段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分层次德育目标。如: 3—4年级阶段:以进行必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能自觉地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纪律观念,知道国家有法律,学校有纪律,要遵纪守法。

5—6年级阶段: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教育学生心中有祖国、有人民、有集体、有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判断是非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浅显的政治法律常识教育,加强动机、情感、意志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9年级阶♥段: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同时加强青春期教育和良好意志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针对学生道德差异实际确立德育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个体道德的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道德的差异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如自制力差的学生就要加强规范教育、纪律教育。对于集体观念淡薄的学生要重点进行热爱集体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四、结合新课改。突出德育内容的整合性

突出德育内容的整合性是新课改下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改下只有实施“国本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德育内容更全面、更系统、更具体,也更易取得德育实效。因此,德育工作要不断拓宽德育领域,注重三类课程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地方和学校的德育资源,调整、充实、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内容,并做好德育内容的整合,实现德育内容特色化、生活化、系统化、整合化。

一是寓德育内容于国本课程各科教学之中。要使各学科最大限度地根据自身特点为突现德育目标服务。

二是寓德育内容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挖掘地域教育资源,以学生为本,从当地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是寓德育内容于校本课程中。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将教育内容与学校的、地域的乃至社会的具体背景相联系,充实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如我们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筛选和组合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并鲜明具体地呈现在教学楼近500米的长廊上,以警示、引导、重塑师生的行为。

五、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构建德育活动新模式

科学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改革应努力探索和构建德育活动新模式,并使德育模式具有科学性,体现和符合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品德养成规律。

知:在课堂教学和班团队活动中获取德育知识。即:通过政治、思品、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识,强化学生的德育知识和德育教育。

情:在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操。即:通过一些主题明确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情感,一是开发传统节日、纪念日的德育价值,如利用“清明节”、“环境保护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二是利用主要历史人物或伟人的德育价值,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三是利用地域的、学校的德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意:在行为训练的德育实践中规范行为。印:通过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既注重学习宣传以明理。又注重训练践行成习惯,更注重内化素质塑美德。寓德育内容于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结合此内容,可提出学生养德育能的“礼仪规范”等教育内容,注重品德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作风,塑造完美形象。

信: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树立理想信念。即: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信念。

行:在大社会德育环境中培养创新能力。即: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成为健全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

六、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管理网络。突出德育合力实效性

突出德育合力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学校的德育观念是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成为一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完成育人的目标。

一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思想教育。首先,抓好德育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抓好德育好渠道作用——文化素质教育课;再次,抓好德育辅渠道作用——课外活动。

二是发挥家庭教育阵地的作用,注重合力效应。学校要坚持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与领导,学校与家长不断探索德育的新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บ成合力。

三是发挥社会大课堂教育的作用,拓宽育人空问。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学校、社会、家庭在育人上,应以社区为结合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学校坚持在抓好德育主渠道、好渠道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辅渠道的作用,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渠道,拓宽德育领域。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公民的道德素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大胆创新,不断探究,与时俱进,共同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感恩艺术的论文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心得

TAG标签:一贯制德育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