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今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问题
【摘要】本文就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原因主要为中小学的考试排名激励方式、缺乏自我认识、大学外在补偿机制薄弱及责任心教育的缺失这四个方面。为提高大学教育的培养质量,高校能采取的措施,本文¢认为主要有成立“严进严出”的高校教育体制、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自我认识”的培养,并分三个阶段实施。在强大的“淘汰制”这一外在补偿机制的驱策下,加上人文素质的提升,高校会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找到合理有效的师资配比和管理办法。
【关键词】大学教育 学习内驱力 补偿机制 淘汰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大学毕业季,本应是丰收与启航的时刻,可以看到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笑脸,或是对即将就业岗位的期待,或是对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的期待,或是重新复习考研的坚韧,或是对自己创业的满腹信心。然而,每年都可以看到有那么一小部分垂头丧气、借酒浇愁、懊悔无比或是干脆自暴自弃完全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小部分学生也曾经是天之骄子,通过高考以超出其他人很多的分数进入到重点大学学习。四年后,同样进入一本大学的其他同学都顺利毕业,或是原本没有他们学习好而进入二本甚至三本的学生都能毕业,拿着毕业证书去就业。虽然,大学毕业证书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但是至少说明,这一小部分人没有完☭成本应该完成的学业,从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沦落到一个只能大学嗣业的失败者。这四年,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本文作者都是重点高校在一线从教多年的教师、是高校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是高校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参与者,同时家中有入学儿童,急切关心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另外也有着海外留学经历,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一定的深入了解[2]。因此就我国教育培养产品合格率低下问题,提出本文的看法。本文认为,目前大学教育最大的困境在于,大学所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缺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即内在驱动力。
何为学习内在驱动力?从动机的来源来讲,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内部动机的主要特征为对活动本身的注意和兴趣,而外部动机的主要特征为关注外在的奖励,外在认同和外在的指导[4]。人的学习的动机可分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补偿机制,所谓 ☻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一个人出于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责任感,发自内心的愿望去渴求知识、去主动的学习,从内心感觉到学习的愉悦和对自我认识的提高,也就是内部动机。外在补偿机制,就是通过物质奖励或某种非出于自身愿望的精神压力来激励学习进程,也就是外部动机。
好奇心是每个人的天性,为满足好奇心,人类有着务实求真的本能。为何我们的大学生失去了这种本能,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中小学十多年的考试排名激励方式[5]
经常性的这种考试排名,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考试!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考试排名已成了学校老师、学生唯一的教学、学习目的,学校的这种考试复习,不但抹杀了所有的内在学习兴趣,无休止的补习、练习更是挤压了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文艺、体育等方面补充学校教育缺失的时间。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统统围绕中小学的考试、排名转(终极目标是高考分数和录取高校),学生的学习必然而且唯一的指向是考试成绩和排名,十年如一日的这种将学习和外部补偿联系起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散失殆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能保持有一定的学习内在驱动力。现如今,有关中小学生对体制内教育的痛恨比比皆是,这又何谈求知欲望的培养?!
2.缺乏自我认识[6-7]
在学校的考试、排名和高考压力下,目前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心只读考试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高中毕业面临专业选择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遵从自己内心需要选择专业,从而在大学学习期间有足够的内驱力,不被环境的变化而淡化。绝大部分学生在父母指导下,根据分数线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当进入到大学时发现所学专业自己不感兴趣,介于目前大学机制转专业的困难,只能得过且过,混个毕业文凭了事,或是四年后考研究生换专业。就如网上所报道的衡水中学,俨然已成为高考工厂,学生所面对的唯一目标就是高考分数,甚至连年轻生命的陨落都不能唤醒中学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又何谈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从而实现自主择业。 第一阶段:启动淘汰机制、休学制度、预警制度、完善课程重修制。
当学生出现若干门课程重修现象时,要给予退学警告,当警告后仍不能改善的学生,启动淘汰制;当学生出于自身多种方面的考虑,要中断大学教育,可以申请休学,当其希望再继续接受教育的时候,只要满足必要的条件,即可接收学生继续完成大学教育。当学生出现课程不及格时,必须重修该门课程并进行统一考试,直到通过为止。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当出现考试不及格时,也必须重修合格后方能拿到学分,而不是补考了事。但是,当与毕业要求相差不多的时候,可以允许其先参加毕业典礼。毕业设计作为检验一个学生四年所学综合情况的重要环节,未修够必要学分的学生不能参加;未能完成或是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学生不能毕业。
如果没有淘汰制的执行,无论设计得多完美的培养方案,针对目前学生的这种状态,都是纸上谈兵的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给与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及实践锻炼机会,但也只有那10%的“精英生”受益,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作壁上观。
这一阶段连续执行三年,必定可见成效,不仅仅是淘汰率降低,在这一强大外在补偿机制驱动下,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有效改善学生无所事事状态,那么诸如上课看手机、教授讲座课程选课学生少、大学生“创新”实验应付了事等等这些现象自然会改变。
第二阶段: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理工科学生,文科课程的作用是唤醒学生的责任心、培养人文素养,可以大班上课,其考核方式不应是闭卷笔试的形式,可以是写读后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等等,给与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ฎ不及格五个等级。数学、力学这些基础课,平时要进行多次测验,其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再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综合后,作为最终的课程成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适宜小班上课,除了平时的测验,还要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并写文献综述;也可以根据课程情况,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论述;这些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同时实验操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平时成绩比例可大幅提高,但是平时成绩的给出也有充分的量化依据。如此,可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专业,从而培养出专业兴趣。
为加强学生学习的外在补偿机制,每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可设定一定比例的不及格人数。学生觉得成绩不合理可以申述,但是,一旦申述失败,会有严重后果。
第三阶段:管理制度整顿阶段。
淘汰制度必定会形成学生倒逼教师的现象。在强大的淘汰制度这一外在补偿机制作用下,学生势必会要求教师的上课达到应有的水平,从而原先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寻找学院、学校去解决。形成自下而上的变革,找到真正合理有效的师资配比和管理办法。
五、结论
针对以上原因,本文认为高校可采取的方法有三条,第一是成立“严进严出”的高校教育体制,使淘汰制成为强大的外在补偿机制,以激励最末尾的“学差生”。第二是利用大学培养方案中大量的文科课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可以激励50%的“学混生”。第三,通过有目的性的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精英教育。
在具体实施时,可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ญ启动淘汰机制,连续执行三年,必定可见成效,不仅淘汰率降低,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阶段,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配合淘汰制的实施,可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专业,从而培养出专业兴趣。第三阶段,管理制度整顿阶段。由于淘汰制的实施,必定会形成学生倒逼教师的现象,形成自下而上的变革,找到真正合理有效的师资配比和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3]薛贵,董奇,周龙飞,等.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第1期,6-1.
[4]Collins,M.N. Amabile, T.M.,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Stemberg, Robert J.(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7-312.
[5]蒋凯.为竞争而训练――过度教育竞争的根源与后果[J],教育发展研究,2009
(13):76-81.
[8]郑广富.一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点[J],高等建筑教育,1988
(18):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