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分析及对策
一、作弊的危害
考试作弊是大学生当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比较难以控制的现象。由于生源质量等客观原因,独立院校考试作弊现象尤为严重。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不仅会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危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其恶劣后果甚至会贻害社会。
(一)对自身的影响。考试作弊会掩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判断,进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本人。
(二)对教学的影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考试成绩),来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最终使学生受益。考试作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判断依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给教师带来一定的误导,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整体上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上所述,最终受损失的也是学生本人。
(三)对社会的影响。无论考试作弊成功与否,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学生终究是要走上社会,从而影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学生作弊时怀有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学生作弊成功,会增加他们的侥幸心理,投机心理。当这种学生步入社会,以不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将会影响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试想一个带着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的医生,会如何面对他所收治的病人?试想一个带着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的建筑师,会如何对待他所设计的房屋、桥梁以及一ช些重要的、性命攸关的设施?
另一方面,学生作弊被发现,必然会受到惩罚,而不恰当的惩罚方式会增加学生的内疚感,负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
三、大学生作弊的心理成因
有文章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 ☺包括猎奇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侥幸心理、义气心理、责任分摊心理等。根据笔者对相关学生的调查和了解,该心理成因还包括对考试失败的恐惧心理、厌学心理以及针对监考人员的逆反心理等。
(一)猎奇心理。这种心理是许多人第一次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较适合解释大部分大一新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多数大一新生刚刚从严格的高中环境进入到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希望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尝试一些新鲜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潜意识驱使下,会带着猎奇心理去尝试曾经不敢尝试的事情,去触碰一些规则的底线,考试作弊就是其中之一。
(二)从众心理。从社会心理学而言,社会群体有从众心理,且有明显激化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有部分学生作弊或者作弊得逞,为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其他学生也会被动作弊。
(三)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甚至是学生骨干、奖学金获得者,他们考试作弊不是为了过关,而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而对于虚假的更高分的向往便成为一种虚荣心,似乎更高分代表更好的成绩,一旦考试中发现难以达到既定目标,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滋生作弊行为,走作弊这条“捷径”。
(四)侥幸心理,或者叫冒险心理。拥有这类心理的学生大多数是平时成绩不好,考试经常不及格,若再出现웃不及格可能重修甚至留下一级试读或退学。抱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的冒险心理作弊,希望能够以较低代价搏取更高收益。
(五)义气心理。这是由于同窗好友求助于己,碍于情面难以推脱而被动作弊。还有些同学是看到别人补考多次,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救人危难。有替考学生曾在访谈中说过“在大学重修中,替考并非什么新鲜事,更与道德无关”,失信于同学的现实压力远大于失信于学校的潜在与未来压力。
(六)责任分摊心理。当许多人去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即使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人们也会认为“法不责众”,自己的责任会变小。同原来极少数作弊群体数量相比,当学生对作弊认同度大幅度提升后,作弊队伍扩大许多,也就使得他们对于作弊的“责任”问题出现“分摊”现象。这种心态的颠覆,导致学生个体内心对考试作弊的道德评价出现偏差,认为“大家都这样,无所谓”。
四、对策
另一方面要科学管理考试,针对考试作弊的学生,应严肃适当的处理,可采用“杀鸡吓猴”的方式针对那些行为极其恶劣的学生,以达警示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考试作弊无论是对学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以及社会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而其成因又是极其复杂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作弊的问题,除了认真分析,根据其成因制定相关政策,更应该加大执行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