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团结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的再思考

时间:2024-12-26 01:46: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研究对象

以2013-2017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学生武术套路比赛的13所高校 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整理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高校武术教学与专业训练、新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近五年新疆大学生武术比赛秩序册和成绩册等资料, 为准确、客观评价新疆高校武术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2.2 实地调查法

通过实地观摩各高校武术教学实况, 理清新疆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瓶颈, 对存在的问题逐条记录并加以分析。

2.3 访谈法

采用实地访谈及电话访谈两种方式, 对各高校武术教学负责人、武术队教练及学员进行访谈, 主要从武术教学的开展形式、开展效果及未来的开展模式等方面进行访谈和交流。

3、新疆高校武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武术技术教育与武术文化教育相分离

新疆高校武术教学的形式与其他省份各级各类高校一样, 以运动技术教学为核心, 因而, 武术教育被称之为武术技术学习。而代表武术内涵的武术理论、训练传承、礼仪规范、武德观念等内容却被长期忽略了。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取向, 把武术教育置于锻炼身体的条条框框教育之内, 过多重视武术教育的表层属性, 造成高校武术课程深层理论层面的严重缺失, 使得武术文化的传承脱离了其轨道。新疆高校武术教学的特殊性体现在多民族教学, 不同民族学生长期只接受武术动作的学习, 学生的心理早已免疫, 教师的心理也早已疲惫。此外,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受限于语言, 不能全部甚至根本无法理解武术动作名称的含义, 导致教师只能以最通俗的汉语来描述动作或者直接以肢体示范代替语言描述。这样, 武术言传身教的特殊教育方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便不复存在。这就等于一个学生在对武术不了解而且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的情况下去学习武术, 这样即便兴趣再高, 也不过两三节课的学习热度。而汉族学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 他们对武术文化的渴求度, 也在下降, 甚至于不再想接受。武术专家和学者也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秦子来指出高校武术课中重武轻文是通病;邱丕相认为今天学校的武术教学在西方竞技文化冲击下, 一味用功利思想较重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来实践武术教学, 其结果导致了武术的非传统、非民族性的发展格局, 武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意义正在逐渐消亡丧失。这对于目前新疆高校的武术教育而言, 显得更为贴切。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武术教学中, 如何将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并深入到思想意识中, 是新疆高校武术教育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2 教师武术教学与武术技术传授本真相分离

武术源自远古时代人们的日常劳作, 主要用于与野兽搏斗。在冷兵器时代, 用于军事斗争中的两军搏杀, 随着现代军事武器的发展, 武术的功能和作用向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表演娱乐方向发展, 但其搏击的本质的从未改变。因此, 不论哪个民族, 不论何种民族文化, 搏击意识都是相通的。目前新疆高校正在实施民汉合班、民♛汉合宿, 班级文化也逐渐多元化。但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 课堂中仍采用教授动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考核时仍以动作的记忆多少, 练习动作质量的好坏来评价, 这样对从小受游牧民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 跟广播体操并无区别, 并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反而出现了看着其他同学练习, 他在一旁指手画脚戏虐一般的场景。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摔跤技术信手拈来, 在课余时间, 三、五人一伙便可通过摔跤较力娱乐。在武术教学中, 教师也应侧重武术搏击技术的教学, 将武术技术传授的本真与武术教学相结合, 才能让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 才能使高校武术教育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3.3 学生学习意识与传⌚承意识的相分离

在采访中得知, 大多数学生对武术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的认知是一样的, 主要为获得学分, 并没有武术技术、武术文化传承的认知和意识, 并且对现有课程的学习效果认知也局限于只要完成动作即可, 对高质量的完成动作技术没有强烈的愿望。虽然学生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但对于传承武术, 他们认为那是其他专业人士的职责, 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ข 理应使每一个人主动的去认知和传播。目前的武术教育, 应将武术学习意识与传承意识相结合,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深入到学生的深层意识当中, 增强学生的传承感,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民族团结背景下武术教育模式的思考

武术在新疆高校中的开展, 应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应增强师生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 应将武术的本真呈现给学生, 让武术教育成为一种既是身体教育, 又是一种文化教育, 更是一种使命教育的典型。

4.1 武术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武术教育的传播要细水长流, 连绵不断, 一定要有民族传统文化做支撑。文化思想不会因载体的改变而消失。武术教育作为文化思想传承的载体之一, 需要顺势而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关于文化建设方面, 提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提出文化自信。因而, 新疆各高校要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武术教育中去。武术课堂教学要坚持以礼始, 以礼终, 用最通俗的语言, 最符合当代各族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讲解抱拳礼。同时将体用兼备德艺双修的理念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在课前要理清本次课所教技术与其他格斗技术 的共同点, 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认知需求, 同时将这些技术动作所蕴含的哲理思想融入到技术教学中, 对学生授之以渔。只有将文化教育和技术教学相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之中, 才能让学生从身体、心理上接受武术并为武术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4.2 武术教育与传承意识和责任感相结合

4.2.1 提高武术教学一线教师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武术文化在新疆高校中的传承, 需要深化文武共体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武术教育的一线传播者, 在教授武术过程中, 除具备娴熟的武术动作技术和丰富的武术传统文化外, 还应熟知新疆地区各民族不同的搏击技术和民族文化, 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传播和传承武术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新疆各高校在大力鼓励现职教师深造的同时, 还应不拘一格降人才, 聘用民间拳师对学校武术队进行传统拳术技术和拳理的传授, 这样既提高了学校武术运动水平, 又加强了高校与民间拳师的交流, 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人才是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的核心, 只有不断提高任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才能让武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永葆青春。

4.2.2 强化武术教学一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高效的表述能力是一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新疆高校教师尤其要具备这点, 面对对传统汉文化不了解、汉语水平低的少数民族同学, 如何将武术技术动作准确的表述给学生, 让学生快速掌握武术动作, 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教师除具备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外, 还要掌握基本的少数民族语言, 通过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 让学生明白课程教学的目的。此外, 一线教师还应自身熟知武术文化, 可以用最容易让少数民族学生理解的方式, 传承武术。

4.2.3 扩大武术文化传承者的范围

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武术动作技术。因而, 了解武术文化、正在学习武术技术及教授武术的人均可以视为武术文化的传承者。武术一线教师在扩大武术文化传承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武术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 向各位同事宣传武术文化, 让学校每位老师均认可武术, 并成为武术文化的传播者。武术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魅力, 感染学生, 让学生成为武术技术的传播者和武术文化的传承者。因此, 武术教育的目的, 不仅仅局限于老师教会学生武术技术或者让学生了解武术文化, 而是通过武术教育,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武术文化的传承者。

4.3 武术教育应将武术的本真呈现给学生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攻防, 这决定了它与其他运动项目虽同属体育范畴, 但却存在鲜明的差别。将武术的本真呈现给学生,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武术的内容和分类。按照运动形式分类, 武术分为以下三大类:功法运动 、套路运动 、搏斗运动 。对于小说及影视作品中提到的一些功法, 如:飞檐走壁金钟罩铁布衫隔山打牛等因缺乏科学依据, 并不可信。在学生第一次上课时, 就要明确这些内容, 避免学生带着迷信色彩学习武术。其次, 一线教师应根据国家统编教材、地方ณ教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编写校本教材, 突出新疆地域文化特色, 选编适合各族学生学习的拳种, 选取代表性动作进行重新编组, 让学生心理上易接受, 学习中易上手, 学习效果易掌握。同时, 要根据所教套路, 创编相对应的单招对打技术, 让学生在套路和搏斗, 成套和单招, 单练和对练的学习环境中, 仔细揣摩每一个动作的实战含义及健身原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先讲单个动作对应的实战环境和攻防技术, 再练习成套动作, 最后讲解武术精神、谚语和仪式等内容。第四, 课堂教学中, 还要鼓励不同民族学生互相配合, 完成单个动作的对打练习。通过对练时的言语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的效果。

  5、结论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武术教育的育人育体功能对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高校作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平台, 武术教育在这样的平台上发展, 需要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武术教育相结合, 需要教师将武术教育与传承意识和责任感相结合, 需要教师将武术的本真传授给学生。新疆高校通过武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武术运动技术, 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强化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自信, 这样才能让武术教育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才能让武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温搏, 王静, 等.武术文化变迁及其文化生态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 :59-64.

[2]刘文武, 杜杰, 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65-68.

[3]李守培, 郭玉成.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52-57.

[4]马文友.中国武术审美核心价值实证解析:仁礼教化的人格修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47-52.

[5]吉灿忠, 韩东.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127-129.

[6]徐泽, 曾天雪.高校武术教育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143-146.

[7]赵子健.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125-129.

[8]虞定海, 张茂林.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32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