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同时产生一批特殊人群,即留守儿童。人在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就是儿童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缺少了父母的指导和帮助,那么他的人格发展就容易偏离常规,进而影响心理正常发展。尤其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缺少了父母的引导,儿童很容易形成不易改变的人格障碍倾向,影响自己一生的幸福,一些人甚至会走向极端的道路。我们在这里分享一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论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希望各方群策群力,形成人人都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真正为其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人口流动政策的相对宽松、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或务工或经商,目前全国有2.8亿农民工加入到城市化建设队伍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子女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照顾和监护,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心理上缺少引领,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的状况,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学习、生活、行为、安全和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本文所提及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探析
在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城区和乡镇中小学,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面对面交流,进村入户走访监护人,与妇联、检察院、部分乡镇领导进行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总体来看,监护人的监护意识和监护能力不足笔者调研中发现,监护类型有祖辈监护、亲邻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逆向监护(承担起照顾年老体弱长辈的责任)。
其中在祖辈监护、亲邻监护中,一般存在这样的担忧:一是对儿童学业、精神呵护方面的无助与担忧;二是因照看不周或监护不力招致留守儿童父母指责的担忧。
走访中发现祖辈监护人文化知识欠缺,在辅导学习上比较困难,而且年老体弱、负担重,白天忙于农活,特别到了农忙季节,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因此监护人重养轻教,只要不生病,身体健康,其职责就算完成了。
同时,觉得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怜,在管教中缺少正确价值引导,多娇惯溺爱孩子。
亲邻监护也往往只是把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首位,对于学习状况、行为习惯、心理需要关注不够。
同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在年龄上差异不大,相互沟通和辅导学习上相对容易,但在生活中缺乏较细致的照顾。
自我监护和逆向监护较为少见,自我监护等于没有监护,而逆向监护的留守儿童需要独立应付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困难,还要照顾生病的长辈,常常会产生孤立无援的沮丧感。
访谈中,尤其是寄人篱下的留守儿童,反映出儿童与监护人沟通不畅的问题,多只叮嘱、询问学习生活,深层次的内心情感交流几乎没有。
由于留守儿童对社会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给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但监护人监护意识不足、监护能力缺失,往往顾及不到儿童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物质生活相对无忧、精神生活有所匮乏;自理能力强、卫生习惯差在物质生活上,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并不困难,甚至较为富裕,问卷显示儿童自己在营养与健康状况认知度较高。
但与监护人访谈中,他们表示很少有营养搭配的意识。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学生食堂提供的饮食服务水平不一。
在精神生活上,校外生活较为单调,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看小说。
此外,留守儿童在日常起居、穿衣、整理书包、上学等方面的自理能力较高,还可以承担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但卫生习惯较差。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与品行状况:表现为心理问题突出、品行有所偏差在儿童的健康发展中,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父母长期离家,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给留守儿童的心理与品行带来一定影响,这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总体来看,在心理状况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
而且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初中留守儿童,原因在于初中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生理的快速发育阶段,同时也是品德、情感、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缺少了父母的照顾、鼓励和指导,就比小学留守儿童面临更多难题,比如失败的挫折、成长的烦恼等等,长此以往,影响了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
心理偏差经常在品行方面得以表现,比如自觉性和纪律观念比较差;顶撞老师或监护人;金钱至上;爱慕虚荣;独断专行;过于逆反;侵犯他人、欺负同学;此外,还有欺骗撒谎、抽烟酗酒、打架偷盗、沉迷网吧、谈情说爱等。
虽然有些行为不占多数,但如果干预引导不到位,就可能蕴含转化的行为,为犯罪低龄化埋下伏笔。
(四)留守儿童的安全与健康状况:存在隐患,但得到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比较容易受到他人欺负、胁迫和社会不良因素侵扰,比如由于年龄小不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受到伤害、意外伤害、情感困惑等,因此安全与健康是父母、监护人、学校最关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有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个案。
但从整体来看,无论监护人还是学校,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各学校每学期都开展相关的安全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进行有效预防。
(五)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学习状况:学习目的、态度、兴趣、习惯、辅导不一,影响学习成绩多数留守儿童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目的具体而务实。
但知易行难,付诸 ヅ实施的行动不一,调查中的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
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在认知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尤其是初中阶段厌学情绪较明显。
还有少数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成绩比较差,不服从监护人及老师管教,成为问题学生。
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不如非留守儿童自律。
(六)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多数想念、部分疏远、个别憎恨想念父母是留守儿童的常态,尤其是小学儿童和女童。
调研中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外出地多属跨省区域,回家探亲相隔时间较长,与家中多以手机与监护人联系。
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仅限于询问生活和学习情况,对思想、心理很少过问,这样沟通的作用是有限的。
尤其是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对父母在电话中遥远的关心不以为然,自认为关系疏远了。
访谈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由于婆媳关系等各种原因,跟随祖辈长大的儿童对父母感情非常淡薄,不仅毫无思念之感,还怀有讨厌憎恨的情绪。
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路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其个人的家庭问题,更是全社会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
目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留守儿童不是困难儿童,但有的单位仍然停留在满足于给钱送物;二是社会各界多在特定时间搞活动,密集关爱;三是个别单位满足于完成任务、宣传报导和经验材料转发,搞形式主义;四是心理健康咨询室、亲情视频室等利用率太低;五是关爱留守儿童需要一个有机整体联动,但现在缺乏互动和合力,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笔者认为应当积极架构政府主导主抓、学校重点靠上、发挥家庭核心作用、依托社区(村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及社会和谐发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强化政府主导主抓
各级政府都应把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
包括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社会福利体系支持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关注等。
同时,进一步构建有效的农村留ฐ守儿童减量化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2015年6月妇联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2016年11月民政部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已大幅减少,这就是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一系列政策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比如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
(二)强化学校教育功能,提升学校管护作用
一是做好学校方面的工作。
学校内部做好三知、三多: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父母的基本情况等做到知情,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多家访。
此外,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音乐、体育、美术、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并在校外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填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空间。
同时,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和宿管人员照顾关爱留守儿童的能力。
二是做好家长方面的工作,包括建立家访联络制度和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利用手机、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
(三)发挥家庭核心作用,提高监护引导能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庭在完成其社会化过程中,有很多方面出现了弱化和偏差,从而给留守儿童带来各方面的影响。
因此,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家庭。
一是形成父母责任意识的主流价值观。
许多父母忽视了情感需求和心理感受,认为给子女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就是最好的关爱,而在家庭教育、榜样示范、行为纠正等诸多方面不能履行职责,必须让家长改变这种观念。
二是构建有效的家长、监护人自律机制。
家长除了要与监护人、班主任保持定期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生活和学习情况以外,应该经常和留守儿童联系,询问学习状况、思想情绪等并给予应有的指导。
当发现孩子认知出现偏差时,及时正确引导。
回家探访期间,家长应走访学校和有关人员,并将相关事务做出恰当安排。
监护人也应定期与班主任保持联络,随时掌握留守儿童动态,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三是注重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少指责多鼓励,少说教多说理,少强制多引导,以免引起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
(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一是加强关爱服务阵地和队伍建设,构建管护关爱联动机制。
如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监护人监督制度;以各类村级活动中心为基础,聘请老党员、老干部等,通过亲邻帮扶或代理家长等形式,就近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问题。
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
监护人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由乡镇定期举办培训班,主动开展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等知识。
三是尽力解决特殊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对留守儿童和其家庭的了解最直接的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对残疾、辍学、单亲、女童、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应针对具体情况给予重点关照。
(五)广泛发展社会力量,关爱服务留守儿童
在这方面,兰陵县人民检察院的做法最值得一提。全国模范检察官李树德多次带领团队到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结合案例,引导同学们遵纪守法,深受留守儿童欢迎。
此外,团队与司法、教育、供电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了安全套餐
进学校活动,围绕如何帮助孩子们远离易发的触电、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将活动分解成视频播放、展板解说、资料赠阅、互动体验四个环节,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
兰陵县人民检察院还率先捐资建成了全县首家供留守儿童体验亲情的爱心家园、留守儿童爱心观护基地、全国首家司法保护留守儿童官方微博,开通了留守儿童求助热线,在多个留守儿童集中村庄建成了留守儿童法制书架.并组成春蕾团队,积极开展防范侵害和预防犯罪教育,如开通了直通基层的关爱留守儿童法制宣传大篷车,印发了《致全县留守女童家长的一封信》、《留守儿童自我防范技巧》等材料,开设了留守女童家长法制夜校和田间法制课堂,编印了《瞧这一家子》、《画里有话》等法制漫画丛7书免费发放。春蕾团队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助力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关做法陆续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媒体给予重点报道,在全国两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但其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建议在以下方面做出尝试:一是努力扩大志愿者队伍。
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激励机制,推动社会各界加入,包括家庭、学校、村居、乡镇街道、工会☭、共青团、妇联、教体局、文化局、书店、供电局、医院等单位,让更多的教师、村干部、留守儿童亲属、邻居、退休人员、老模范、老党员、老干部等成为志愿者。
二是探索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格化+志愿者
模式和多方互动机制,使关爱留守儿童社会网络化。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比如划片网格、结对帮扶、心灵沟通、编外家长、定期或不定期活动等,进行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
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教师、志愿者、相关单位之间的互动机制,指导家长和监护人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
三是优化社会资源,使留守儿童服务机构日益规范完善。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引导等方式,让有能力的团体兴办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开展留守儿童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行为指导、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切实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相应支持。
四是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捐助捐资。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吸纳爱心人士、民间团体、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捐助捐资,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事业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同时,留守儿童不是困难儿童,不要把他们打上贫困或另类的标记,避免关爱服务施舍化。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个系统工程,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必要的,但都不可能是彻底的,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群策群力,形成人人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真正为其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高志强,朱翠英,卢妹香。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3.
[3]任运昌。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李少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疏导[M].陕西: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6]谭凯鸣。世纪关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