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的有效途径探索

时间:2024-09-22 07:13:2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提升高校服务农村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农村发展。同时,农村也为高校育人、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和丰富资源。实践证明,高校党组织开展服务农村工作是实现高校和农村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本文通过对北京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典型案例分析,对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途径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提升高校服务农村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农村发展,推动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三农”工作目标。同时,高校党组织开展服务农村工作,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提升党组织活力,落实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任务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农村的建设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推进了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增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和社会贡献力,促进了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创新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双赢”。

一、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以高校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共建为主渠道――以北京高校红色“1+1”主题教育活动为例

2006年,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农村工委三部委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署,深入推进“村村有大学生”、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先进文化进农村等工作,共同启动了北京高校红色“1+1”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以高校学生党支部与京郊农村ฅ党支部结对共建为模式,以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大学生党支部增强活力、大学生党员增长才干,推动京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申报立项、保障实施、评比表彰等为活动工作机制。웃北京高校红色“1+1”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开展近10年来,共有5 700多个学生党支部与基层党支部开展共建,内容不断丰富,特色日渐突出,社会影响日益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广大学生党员在共建活动中学习基层党建经验,熟悉了国情、市情、民情,增加了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标。

(二)以引导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重要载体――以北京林业大学绿色环保类实践服务活动为例

(三)以扶持学校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为切入点――以北京农学院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例

(五)以建立“政产学研推”体系创新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模式――以北京农学院政产学研推相结合推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例

政产学研推合作是指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农民等5个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形成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校为依托、政府为引导的合作机制。“政产学研推”有机结合、推进农民致富是北京农学院在长期坚持科教兴农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符合国情、民情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与北京市教委、市科委、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签署共建协议,在学科规划、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以及服务首都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校先后与北京平谷区、门头沟区、延庆县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首都农业集团、北京顺鑫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签订共建合作协议,与北京市农委、市农科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建立三院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学校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大力支持,同时也与合作单位相互协助,共谋三农发展大计。在北京市委组织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探索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1+1+X”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第一个“1”指建立一支北京农学院教师为主的市属专家队伍,第二个“1”指建设一支区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或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X”是指区县农村实用人才。“1+1+X”工程以区县组织部、科委、农委与科协协同为工作依托和组织保障,借助学校专家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培养区县级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帮扶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形成了由高到低的“传帮带式”农民人才培养链条和体系。“1+1+X”工程是通过党的组织系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使农民培训真正纳入到组织管理,更彰显了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的重要尝试。

二、对增强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发挥高校党组织优势,整合凝聚力量,解决服务能力不足问题

一是学校党委要统筹协调,整合校内资源,凝聚全校力量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农村工作要吸引非党员教师和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注重发挥党外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学生群体的特长;学校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党组织要加强联系合作,打造一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服务农村团队,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要发挥组织、统战、宣传、学工、离退休、工会、共青团、学生社团等党委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带动全校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服务农村的各类活动,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是建立校外合作共建关系,借助校外力量,增强高校党组织服务新农村的能力。高校党组织要积极与所在地区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党组织开展合作,主动搭建与政府、企业、区县、其他高校等校外组织的合作平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找准服务农村工作的切入点,在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获取地方党政的支持,与农村企业、涉农企业、其他高校党组织合作,共同开展服务农村工作,为学校建立更广阔的发挥作用平台。

三是开发高校服务农村专家和科技信息平台,统筹高校服务农村智力资源。建议由省市组织部门、省市农村工作主管部门、地方高校主管部门等组成工作机构,由农业高校牵头,开发整合省市高校服务农村工作各方面专家和科技力量的信息平台,发挥网络整合信息资源的优势和获取信息服务的便捷性,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更方便获得相关需求信息,解决一所高校专业优势相对单一,服务农村整体能力具有局限性的问题,提高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的整体能力。

(二)注重把握农村实际需求,找准工作着力点,解决服务效果不实问题

一是高校党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鼓励师生主动走进田间地头“接地气”,把握农村的实际需求。只有有的放矢,才能开展针对性更强、更具实效的服务活动。继续坚持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红色“1+1”党支部对接活动,引导高校师生走进农村、了解农村、把握需求,为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工作找准着力点。

二是继续做好引导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维系高校与农村联系的桥梁纽带。从国家开展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以来,高校积极响应,目前北京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这些大学生村官是高校联系服务农村的积极推动者,高校通过村官获知农村的实际需求,从而开展有针对性地帮扶工作,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高校党组织要积极选派干部和青年教师到农村基层挂职,拓展联系和服务农村的途径。高校党组织要积极参与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组织的选派干部和教师到村挂职工作,一方面让优秀干部和教师通过到农村挂职接受培养锻炼,一方面要以到农村挂职的干部和教师为桥梁纽带,找准服务农村的有效切入点,使到农村挂职干部成为学校党组织发挥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注重保障激励体系建设,坚持以师生为本,解决服务长效机制不健全问题

一是高校党组织要增强服务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党组织要增强对开展服务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党组织优势,在开展服务农村工作的过程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服务农村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促进学校中心工作和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双赢之举”。

二是高校党组织开展服务农村工作要坚持以师生为本的原则。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的效果,不仅要接受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评价,更要得到高校广大党员师生的认可。要从服务师生成长、助推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中心工作的角度,去策划服务农村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要定期对在服务农村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师生进行表彰和宣传。不仅让师生在参与服务农村工作的过程中做贡献,也要让师生切实感受到自身的收获和价值,自觉思考探索服务农村工作与推动育人、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结合点,最终把服务农村的行动内化为师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价值追求。

三是高校党组织要加大对服务农村工作的经费投入。省市有关部门可设立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资助专项,由各高校党组织针对自身优势自主制定并申报服务农村工作方案,由专项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批立项并进行结题验收。这种运行方式可以对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进行统筹,避免各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简单重复,突出各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的特色,增强高校服务农村工作的整体效能。同时高校党组织要争取学校行政和上级ฃ党组织对开展服务农村工作的经费支持,对在服务农村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给予活动经费奖励,在经费上为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2]吴斌.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5).

[4]高喜军.市属高校在北京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2010(1).

0707/t20110707_646409.shtml.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