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
"
论文摘要: “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具有独特性,即自我意识显著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际交流网络化,生活环境社会化。这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和个人原因。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运用激励鼓舞方法,以引导他们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 “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已陆续进入大学,“90后”大学生具有“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躁动”的显著心理特征,这些特征要求高校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内容与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符合对象特点的教育管理新模式[1]。
一、 “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改革全面深化、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追求独立,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接受快,思想前卫,观念超前,既有着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经过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行为特点如下:
第一,自我意识显著化。“90后”大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对父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但由于他们的“成人意识”逐渐清晰,在思想上则呈现出显著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而是关注课外,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随着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敢于评价社会现象,提出个人见解;敢于重视个人价值,发挥个人作用和专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项事务,自我权利保障意识明显增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这些过程中也不乏片面、幼稚和消极的做法,从而导致挫折和失败。而加之“90后”大学生心理脆弱,挫折容忍力差,不会用适当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最后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90后”大学生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
第二,价值观念多元化。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深,“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大学生中相继出现“时装人”(没有确定的价值观,像改换时装一样更换思想、观念和行为的人)、“平面人”(表面化、面具化的,没有深度,不承认一切价值的人)、“实惠族”(讲求实际,强调实用,选择实惠,凡事只看效果,缺乏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的人)、“新理性人”(既有超越意识又脚踏实地,既有远大抱负又有求实精神的人)、“新理想派”(能够保持灵魂的高洁和精神的自由,不“独善其身”,对社会、对他人充满责任感,尽职尽责的人)等。价值观念多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价值观有被模糊化、边缘化的倾向,诸如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90后”大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已降低。他们把物质或金钱作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片面强调个人回报,在生活中追求享受,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
第三,人际交流网络化。当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各高校的方方面面,上网已逐渐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主要方式。网络虚幻和自由的特点,能够带给他们思想交流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但一些大学生沉溺其中,容易模糊网络与现实的本质差异,往往造成自身人格的扭曲。校园BBS是“90后”大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的交流平台,MSN、BLOG、Fetion、QQ空间、百度贴吧、微博等是“90后”大学生抒发自己情感的园地,人人网、开心网等校园网络是“90后”大学生与朋友交流的重要媒介,NBA、网络游戏、美国大片、网上聊天、“偷菜”、“网购”是“90后”大学生打发课余时间的主要方式,“晒一晒”、“给力的”、“必需的”、“鸭梨”、“神马都是浮云”等成为“90后”大学生的口头禅……等等,都是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来进行的,改变了以往纸质化和面对面的交流模式。随着感情的释放,他们也渐渐建立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网,为他们多重的“人生”提供了可能。
第四,生活环境社会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的交流手段日益先进,信息传递日益快速,这就为“90后”大学生接受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动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90后”大学生的社交、娱乐、学习和工作都呈现出强烈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趋势。极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或是迫于生计,或是为求锻炼,都主动或被动地以实习或打工的方式去体验社会。他们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和认同的内在需要,他们热心从事志愿服务,广泛参与社会工作,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的举办,都有着“90后”参与的身影。这就使得许多学生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恶习也会趁机蔓延到校园中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因此不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事务,同时,大学校园内也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很多高校的食堂、超市、住宿(公寓)都转向企业化经营模式,也加速了“90后”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社会化进程。
二、 “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因素分析
“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 社会因素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9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深刻变革。“90后”一出生,就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质生活资料、最好的医疗保障、最好的基础教育,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甘苦”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只剩下一半,因为他们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其次,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90后”生活的家庭、学校等各种社会场合,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好与不好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这些对他们心理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拜金”、“强烈的权利意识”、“彰显自我”、“浮躁”等社会的时代标签,在他们身上很容易就会被发现,而心智已经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尤为明显。最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教育,网络的触角也已经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友好的界面和趣味性很强的游戏,使得网络成为“90后”娱乐的第一选择。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建立了极具个性化的网络人际关系,使得他们不断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不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从小与电脑为伍的他们,学会了自主地获取信息,学会了在虚拟的世界里独立地做出判断,这种处事方式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了现实生活中。
(二) 家庭因素
相对于“80后”来说,“90后”的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缺乏兄弟姐妹的关爱,容易形成比较自我的性格,他们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对于他们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愿,进行自我判断和选择,长此以往就培养了他们任性、依赖、骄横、自私的性格,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他们经过自我选择的目标往往能够得到实现,这就让他们形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他们总是倾向½于竞争并希望在竞争中获胜,但现实的竞争往往很残酷,从而导致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挫折容忍力很弱,小小的失败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一蹶不振甚至误入歧途。相关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另外,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而家庭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使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บ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与断位。与此相关,很多“90后”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 个人因素
很多“90后”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请客吃饭,买高档、名牌的衣服,玩时尚、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图书馆本来是安静的学习场所,打电话聊天、“拇指族”比比皆是;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工具,反倒成了展示游戏才华的舞台;宿舍是休息的处所,但是他们无所不为。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抛弃了远大的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他们大喊“不挂科万岁”、“60分满意”、“英语不合格说明我爱国”。于是学习浮躁,静不下心,高分低能,太过柔弱,不懂合作,不关心他人,颓废等批评就全落在了他们身上,因此,有人给“90后”贴上了“叛逆”、“另类”、“脑残”、“败家子”等标签,称他们为“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堕落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无耻的一代”。
三、 加强“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思考
“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只有真切了解其特点,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搞好教育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朋友的方式交流。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家长训导式的教育方式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友好关系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师生之间融洽,信息才会通畅;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老师就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只有在接纳和服务、平等和尊重、真爱和关怀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良好师生关系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育的效果。管理者以朋友的身份贴近学生,能够最真实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方面难题,并潜移默化地纠正其错误的行为活动,以达到“融教育于无形之中”的目的。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协商和平等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人情味和亲切感去感化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把对学生的关心融入到整个学生工作中去。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塑造良好形象。在执行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要讲原则,也要照顾到学生的主观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感染、教育学生。
其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开导问题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完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交往、学习成才、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90后”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上,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去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同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在很多高校中已经得到了实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学生甚至已经能够大大方方地主动去咨询。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管理者更应贴近学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合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环境。通过与学生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每一个学生家庭中去,尤其是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做到与其家长及时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关爱环境,使其得到有效的诊治并早日得到恢复。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群体、特困生群体、心理问题群体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在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以促进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踏上奋进的道路。
再次,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时刻关注学生动态。网络正在悄悄改变着“90后”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网络既然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已成为当务之急。“90后”大学生乐于在网上针对学校教育制度及社会热点问题发表各自最真实的观点、意见,尤其是在校园BBS网站上较为真实地反映着一些学生现实中不敢言、不愿言的意见。管理者要时刻关注校园BBS站的舆论导向,及时对某些焦点舆论作出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设置信息“过滤器”,限制和剔除有害信息,尽可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管理者可以适当参与学生们的网络活动,体会学生网络世界的乐趣,并时刻注意通过网络巧妙地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网站建设,借助网站传播国内外优秀的思想文化,使网站成为“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最后,运用激励鼓舞方法,增强学生规范意识。人的潜能的发挥需要以社会对其所付劳动进行物质报偿和社会肯定的激励方式为前提,同样,学生的内在精神动力也需要通过激励的方法才能被唤起,使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表现一般的学生和后进生因激励而变得积极进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正确运用激励方法,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能否运用好这一工作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运用激励手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激励的工作方法,需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行为和心理需求,针对学生在每一个特定时期的需要,运用激励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应具有阶段性。第二,激励时要重视学生的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刺激”,比如对党员学生的要求应比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高,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应比对普通学生的要求高,对学生干部的要求应比对一般学生的要求高,等等。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准确、得当,更要公正。依据有关法规制度,激励要得当、宽严适度、一视同仁,不能道听途说,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厚此薄彼,同时奖惩要具有典型性和警示性。第四,在激励过程中,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培养他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毅力。有了既定目标,学生们就会自觉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实现既定目标。这一心理发展过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个性较强,智商高,情商低,意志品质还很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件小事就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不良后果。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树立雄心壮志,培养他们勤奋扎实、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奋进。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大学生作为“时代最新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也因时而动。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也必须与时俱进、因事而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作为己任,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