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利用犹如雾里看花-新能源专业论文(1)
去年底,我在《中国循环经济》“雾里看花——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谈起”一文中将沼气池与电视机这两个几乎同期发展起来的产品做了比较,对农村推广沼气池的问题做了分析。我曾提到2006年我国推广沼气池的资金有100亿,社会的投入力度这么大,从宣传报道中看农民的反应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积极,因此我曾质疑“农民需要沼气池吗?”、“搞个运动好不好?”的问题。
最近看到《新京报》9月1日的报道《“90%沼气池报废” 根在农民参与缺失》,感到当时心存的忧患不幸显现了。《新京报》报道的依据是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对该省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的调查。
该省90%沼气池报废的主因是政府主管部门明知砖混结构不能适应当地的寒冷气候,却强令推广砖混结构的沼气池。想想,强令推广沼气池的后果导致该省90%的沼气池报废,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使用条件,余下10%真能有效发挥作用么?修建户用沼气池本来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对农民多益而无害❤。
修个沼气池每户农民出资并不多,按政府与专家的计算,农民们“受益”匪浅,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反而不够高呢?《新京报》的报道说,“2008年在黑龙江建一个农村户用沼气池各方投入的资金加起来一共是4 000元,而保守估算,建一个砖混结构的沼气池,成本不超过1 500元。”每户的沼气池投入资金的35%用于沼气池建设,其余65%的资金隐于沼气池“内”不透明,这足以解释为什么政府的积极性那么高?为什么必须建砖混的而不是其他新材料的?为什么农民们冷落沼气池(在利益面前,没有预期的积极性)?当然,肯定会有沼气池受到农民热捧的地方,那是因为推广的沼气池符合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农民受益了;肯定也会有与黑龙江省类似沼气池受冷落的地方,原因可能不同,只是缺少调查研究,暂时还没有人去披露。
《新京报》文章指出,“根源还在利益问题上。当然,这里的‘利益’可能是省里主管部门的,也可能是市里主管部门的,或者干脆就是具体经办人员的。
至于那些‘被服务’、‘被惠泽’的农民,在报废沼气池背后黑色利益链条的联合屏蔽下,大抵是很难真正获益的。”《新京报》文章引用黑龙江省能源办的自我评价说,“2008年,全省新建户用沼气池11万个,户用沼气项目已覆盖全省所有市……2008年,争取国家各类农村能源建设资金1.77亿元,省级投入专项资金1.08亿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而农民的评价是‘既浪费了国家的钱,又给我们添了不少麻烦’”。省能源办报告中的数字都是阳光的,政府或专家提供的农民受益程度多是推算出来的 ☻,部分记者的报道数字也缺少充分的调查研究。
但对各地政府而言,怎么算数字都出政绩。像《新京报》这样的报道去年不曾见过。
可以想见黑龙江推广沼气池的情况,2008年如是,2009年会好么?黑龙江如是,其他省市不会有么?户用沼气池如是,风能、太阳能产品的推广会好么?国家现在一直在强调节能减排、综合利用,这些地方却堂而皇之地用纳税人的钱直接制造垃圾,35%去制造垃圾,65%不明去向,这种影响之恶劣如不加公示,难止步于沼气池。本来人人可以享受循环经济的成果,人人可以在推广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惠民工程变成了扰(损)民工程,有此前车之鉴,对循环经济农民还能有何期望?伤害了广大农民兄弟,在农村怎么继续开展循环经济的其他项目?所以问题很严重,值得大✎家去认真对待。
在农村推广户用沼气池,我想还是要强调“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政府引导,产品说话。
要能提供品种丰富多样的沼气池供百姓挑选,耐心培育市场。户用沼气池的推广不适宜搞群众运动,更不能强买强卖。
怎样使沼气池能像电视机一样,质量逐年提高,价格一跌再跌,让农民兄弟喜上眉梢,踊跃抢购,这才是经营之道,这才不辜负大多数农民的期望。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沼气池带来的好处,才会自觉自愿地积极投身于循环经济的实践中。
再说,户用沼气不是农村的专利,城市也可以搞(不是指入户)。城市里有许多绿地,有丰富的饮食垃圾ღ,原料不缺,产品也有广泛的市场,完全可以研发有针对性的沼气利用。
沼气在城市里的普及肯定会促进沼气行业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现在已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时代,而是农村城市化的时代,城市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城市里人口密集,需求多样,原料充足,市场广阔,能更快地推动沼气池产品“推陈出新”,市场需求会带动科技发展。城市发展沼气池工程一样是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