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课上谈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李岚清副总理在谈到素质教育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素质是人潜在的,文明的表现,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受约束的自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为目的教育。品德课在小学阶段分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那么,在品德课中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
一、以例明理,调动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后,才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心依阳光,一生才能无寒凉;心装美景,一世才能香满径。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在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呢?我的体会是:只有知之深,才会爱之切,如上四年级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爱惜粮食,我首先设问同学们每天放学回家都吃什么?饭是由什么做的?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粮食,让他们初步认识粮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然后播放一些农作物的整个播种种植过程和配乐古诗《锄禾》,让学生体会粮食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进一步明白要爱惜粮食的道理。最后联系具体事例,全国十三亿多的人口,若每天每人节约一粒粮食,这些粮食可供全班同学吃多长时间?通过数据让孩子们在小组讨论汇报,这样使学生深刻认识不能随便浪费粮食的道理。最后让他们朗读儿歌:一粒米,汗千滴,粮食来得不容易,小朋友,粒粒粮食要爱惜,这样使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了升华。
二、创设情境,宽厚明理
笔者认为:无论什么学科的老师都应该:把生的讲熟,把涩的讲甜,把抽象的讲形象,把枯燥的讲生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感知,想象,体验事理
根据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制成视频,通过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发展学生思维,明了事理。如我在上三年级第三单元《我们生活在一起》时,先录制了学生中发生的©一件小事给同学们看:小明写作业时铅笔坏了,想向小亮借一支用,可小亮不给。(停)问: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小亮不够意思,做人太小气,同学们谁敢保证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再看),小亮不小心把小明的墨水瓶弄砸了,(停)问:小明会怎样?让他赔!(继续看)小明笑着说:没关系,不就一瓶墨水吗?小亮因为过去的事觉得很不好意思。这时我就对学生们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关怀别人,温暖自己。国家,国家,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一定是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因为我们生活在一起。
(二)在了解中产生共鸣
如果不让学生❦亲力亲为,许多的事他们都不容易理解,我在上三年级第三单元第四节《友爱残疾人》时,先带孩子们一起去看望本村一位失去双手的老人,了解他生活的困难,明白残疾人生活的不易,然后组织同学们定期去帮助他,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主动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的人们,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行动上步调一致。
三、运用知识,服务社会
有人把自己的事业比做花的事业,有人把自己的事业比做叶的事业,而教师从事的是根的事业。教师在塑造我们民族的根,在铸造我们民族的魂。所以教师肩负着为国育才的厚重使命。必须胸怀天下,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学校组织外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次参观果园☏时,看到满园鲜花盛开,有的同学就ช想去采摘,班长王慧同学及时制止了这一行为。她说:老师上课时讲过果园里每一朵花都蕴育着一个硕大的果实,它会给果农带来丰收和希望。
总之,品德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何达到上述目标,培养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带给每一个学生希望与力量,带给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光明,带给每一个学生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每一个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整个人类的自信。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伟大祖国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素质教育与祖国的强盛相伴随,与民族的振兴相依归。作为教师,我们任重道远,只能风雨兼程,倾力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