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

时间:2024-12-26 13:53:1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多种多样的生物课程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介绍了酸奶的一般制作方法,并对该案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物课程资源;案例实施过程;案例分析

生物学是20世纪以来最受人们关注的学科之一,也是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要求一线教师必须转变以生物教科书为单一课程资源、以传授知识获取高分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 Ü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ღ,最终保证课程目标的更好实现。

我国当前的民族教育政策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民族教育从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这种变化也是由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偏向于特殊政策的转变,因为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有学上”,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上好学”。在长期国家教育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地区的教学设施、基础建设、教学设备等已经基本得到改善,而民族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置,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问题日渐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在国家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中虽然就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反映,但毕竟是十分有限的,例如教材上所列举的部分植物资源是当地没有的⌛,而当地主要的生物资源教材上没有,这就给教学带来许多不便和缺陷。所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生物课程资源,尤其是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背景,充实目前初中生物学教材,将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使地方课程的内容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能够适应学生已有的文化基础和思维习惯,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案例实施背景

合作市处于高原地区,有丰富的牦牛奶源,酸奶是大多数人家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而且很多人家都是自己做酸奶,所以学生对于酸奶的制作了解比较多。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安排的是甜酒的制作,但是在合作市基本不出产葡萄,学生对葡萄和用葡萄做甜酒比较陌生,而且材料的寻找也比较困难。所以用酸奶的制作来取代甜酒的制作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贴近生活。

二、案例实施过程

活动:酸奶的制作

1.活动目的:

①了解酸奶的一般制作过程

②理解微生物在制作酸奶过程中的作用。

2.活动设计:

①提前请学生准备新鲜的牦牛奶、白砂糖、家里吃剩下的酸奶一小杯。

②取一个大烧杯加入新鲜的牦牛奶加热煮沸4~5分钟,将玻璃瓶洗净并加热煮沸5分钟。

③将煮沸的牦牛奶放置冷却至温热(以不烫手为宜)后倒入玻璃瓶。

④将带来的酸奶加入新鲜牛奶中并搅拌均匀。

⑤将玻璃瓶盖紧盖子后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30℃左右),并用毛巾或者是其他厚物覆盖玻璃瓶。

⑥结果分析:8~12小时后打开玻璃瓶品尝酸奶。如果酸奶味道与平时所吃味道一样说明实验成功,如果味道不一样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堂所卐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通过网络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牦牛奶资源在当地特别丰富,而且酸奶制作在当地很普遍,当地人民对于酸奶制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选择酸奶制作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紧紧围绕着教材,围绕着课堂教学进行展开的,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对接,其操作简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来看,在试验中首先要对牦牛奶和工具进行煮沸,让学生探讨其中的原因,学生对高温灭菌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要盖紧瓶盖并用毛巾盖住玻璃瓶,有助于学生对微生物的生活环境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使用高压灭菌锅、恒温箱等实验室工具,而是利用学生家里常用的方法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选择用煮沸的方法灭菌、用毛巾包裹玻璃瓶与学生家庭制作酸奶经历相似,增进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同感。将生物学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当中,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学习不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在活动中总结理论、规律,其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2]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研究,2006

(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