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群的线之乐谱
从“线”开始
迟群说,这幅用做《私人飞机》4月刊的作品沿袭了自己以“线”为基本元素的形式造型,不同形态的“线”在二维空间穿插运动,犹如宇宙秩序运动中的相同协调和运转碰发出的感动火花,抑或有机世界的流动变迁与刻板僵硬的几何切割。这些空间意向与封面上的卡地亚2015款镂空天体运转陀飞轮的设计达成内在一致,为感知和冥想提供了聚焦点,也提供了更多遐想的空间。
在迟❥群的绘画中,你会发现遵循规则又不失温度的线条,形成一个个厚度适当、严谨规整的色面,色面之间的咬合、对峙、挤压、冲撞,使它们之间的边缘线显得如此冷峻、绮丽、敏感、空灵。
迟群是如何渐渐与“线”结缘的呢?对于“线”这种表达形式的探索,来自她自身所寻求的“纯粹”,而这种对“纯粹”的追求恰恰源自迟ญ群喜欢探索和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她认为当对绘画元素的需要相对纯粹时,创造的可能性会更多,就像挖一口井,在相同的时间内,口径的大小决定了井的深度,在不断挖掘时ศ随着地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发现,如果口径太宽那么相对挖掘的会较浅,可能性也较少。因此,对于她来说,也许最纯粹的“线”意味着最多的可能性。
正如封面中选中的卡地亚这款表,它也有一种纯粹的美。在卡地亚对钟表技术透彻的领悟之后,最终选择以最简洁的设计来衬托陀飞轮,拓展出更多对腕表的不同诠释。迟群说,这款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能量与精致½锐利之间的矛盾冲突,打开了很多形式的遐想。
迟群非常喜欢纯粹,这种纯粹是基于她对自己的认识来说的,她说自己喜欢比较简单、朴素的处世和生活方式。而在绘画中,这种纯粹的表达形式是对自身的一种挑战。她说美院的传统审美一直对大家影响很深,她读研时一直在思考形式语言的问题。受到西方美术史脉络的启发,迟群开始思索如何摈弃传统的叙事性,回到绘画语言本身。她想:如果赋予“一条线”生命是不是也可以呈现、表达不同的感受呢?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迟群开始尝试用“线”去表达。
她的绘画语言
迟群说:“在用‘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过程很曲折。对人生经历的体会,生命的顺境逆境,都会影响我的‘线之表达’”。
在迟群探索“线”之语言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她在绘画上的尝试也会随人生经历的起伏而相应地调整与改变。早期,她的作品用了打磨的方式来呈现,这种砂纸摩擦的感觉跟她心理体会是一致的,打磨以后还能呈现微弱的光芒,那是痛苦与希望的并存。
迟群刚刚毕业时的心情比较轻松,带着自我肯定和老师的赞赏,她相信只要按自己的意愿从容创作,未来一定会充满惊喜,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她想去挑战美院传统的审美观念,建立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她希望在这个系统中自己是自由的,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转化成个人独有的艺术语言。也许正是这个引以为傲的挑战让她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当时很少有人能进入她的绘画语境、懂她的作品,更少有人会静静地去听她阐释,所以孤独一度笼罩着迟群。她不断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慢慢通过一年时间,累积了十几幅作品,却被一个期待中的画廊拒绝了。那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对迟群来说作品是呈现自己的方式,她说当这唯一的方式不被认可时自己就变得胆怯,内向,不想和任何人交流,害怕受到伤害。而这种情绪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状态,很多事情变得无绪,没有了自如的心性,作品中也带有一种纠结,一种无法言说的苦闷。
2011年6月,通过“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的发现、鼓励,迟群参加了“青年艺术100”大展。之后,迟群通过“青年艺术100”获得艺术界更多的认可,令她在发觉自身绘画语言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2012年,迟群意识到自己在创作上需要一些改变,因为她自身状态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于是,她开始用油画材料进行一些新的绘⌘画尝试。大约半年的时间内,迟群不断地进行临摹,从最初十几天临摹一幅作品,到最后一天临摹好几幅作品,一共临摹了大大小小近一百幅画。在这个过程中,她打破了自己之前每一幅画都要反复调整、纠结于其中的细节而不能自拔的状态。她为自己铺开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开始了大量的新尝试。“当创作中受情绪干扰越少时,投入的状态就会更加饱满,便能更敏感地体会每幅作品独有的东西,去更好地延展它,令作品枝干更加繁茂,脉络更加清晰。”在此时的迟群看来,用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创作,作品便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你能不能将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继续尝试到满意。
正如美术批评家刘礼宾所说:“迟群正在中国当代艺术语言的自足问题上艰难摸索,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软肋,一直为人所诟病。”迟群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她试图撕开物象的表层,用一种超越自身、外物的方式去诠释心灵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