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4-12-28 14:05:1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理应从人本性的视野,关注学生的生命姿态和生活姿态,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学会做人中学会做事,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職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人文素质。也就是说既要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又不能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既要强调企业需求,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人的需求。

在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全面成长目标过程中的必要组成。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尤其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语文课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因为在诸多学科中,唯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大学语文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材中,处处皆是文质兼美、字字珠玑的佳作,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充分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渠道。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有着无限的向往和强烈的渴求。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很多人还难以鉴别或只能盲从,所以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汲取这些文学精品蕴涵的美,一可以满足自己对美的渴求,二还能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看蒙娜丽莎看》一文,跟随作者独特的审美角度,借助作者的艺术见解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从而更好地去发现并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之美。并且利用课后练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共享,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欲望。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诵读吟唱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借助语言文字的音乐美,在欣赏诗词作品时,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回味和体验,来感受作品的抑扬、回环和抒情之美,从而领略其中的情致和韵味。比如《诗经蒹葭》的学习,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加之与改编的经典歌曲进行比较欣赏,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情韵之美,进一步把握诗意、陶ง冶情操、净化心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使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教会他们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去发现美、感受美。当然,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蔼可亲的仪表、准确形象的语言、细腻真挚的情感、简明得当的板书,都会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拥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

二、大学语文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浸染,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语文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鉴赏,在解读作品人文内涵的同时,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真正走入文学。我们可以在生动可感、情趣盎然的教育过程中无声无息地熏陶学生的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比任何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或者批评更具有无声的力量。在《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学习中,当看到特蕾莎修女不仅把一生完全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自己却坚执地做了一辈子一文不名的穷人,而她所创建的仁爱组织却有四亿多资产时,同学们试问一下,是什么支撑着她,让她如此义无反顾?而作者又说,看到特蕾莎的事迹,我们能不羞愧吗?这又是为什么?在静默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火锅店泼汤事件、路上老人摔了是扶还是不扶的犹疑、因小挂擦而引发的大打出手、面对乞讨者我们的心境大家想想,今天的我们是怎么啦?《论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墨子提倡兼爱,主张爱人若爱其身;孟子倡导仁政,认为仁者无敌这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光彩熠熠的思想资源必定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再如品陶淵明,可让学生体会其人淡如菊的伟大品格;看杜甫,以《秋兴八首》做示范,让学生领略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挚情感;读到屈原,学习诗人身上为善而固执的执着和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爱国情操;《都江堰》中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则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殷希望;《我与地坛》对自然、人生、母爱的体验和思索,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屈从于命运,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走进《沈园》,我们伤怀诗人与爱人被迫分离的深创世痛,同时也感慨诗人对爱人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渝;步入《江南的冬景》,其温润、晴暖、优美的画面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眷恋和自豪这些优秀作家作品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三、大学语文可以秉承疑古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允许怀疑,提倡创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作家写作完成之日,并非文学产生之时,读者才是实现文章意ค义的最后一个环节。《诗经蒹葭》的主题之所以有爱情诗、讽喻诗、求贤诗等不同说法,就是缘于作品多义性的客观存在与鉴赏者的阅读创造。这种个性化的解读,能深化我们对作品的认识,从而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因此学生作为阅读者,与老师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避免作品分析的标准化和平面化,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学会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在反复不断的品读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品读《婴宁》,把它作为爱情小说阅读的同时,我们还能从文中看到些什么,你认为婴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儿?特蕾莎修女受到全人类的敬仰,你认为她一生中最感人之处在哪里,她的事业最主要的特点又是什么?胡适先生在他的《容忍与自由》中谈到如何达到容忍的态度,就是戒律自己,你认为这是唯一的途径吗?《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议论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作为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能力,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的阐释,鼓励创造性思维。莫言说过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尊重个性,尊重人格独立,这是文学繁荣、文化昌盛的必由之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见解或专家的见解来束缚学生的大脑,允许怀疑,提倡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其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才会不断增强,大学语文课堂也才会越来越生动、有效。

人文素养是教育的根本,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精神,就有可能迷失方向,祸害人类。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