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曼荼罗的分类、表相与质料

时间:2024-11-10 19:42:0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根据曼荼罗的表相将形象曼荼罗分为自然曼荼罗、平面绘制曼荼罗、立体建造曼荼罗三个大类。自然曼荼罗就是让炯曼荼罗。“让炯”是自然天成的意思。平面曼荼罗从介质来分有唐卡曼荼罗、壁画曼荼罗、画板曼荼罗;按照制作方式不同分为绘画曼荼罗、织绣曼荼罗、雕刻曼荼罗、印刷曼荼罗;按照色彩分为彩色曼荼罗与单色曼荼罗;按照材质来分有织物曼荼罗、皮革曼荼罗、纸本曼荼罗、木板曼荼罗、壁画曼荼罗、掐丝镶嵌珐琅曼荼罗等。立体建造曼荼罗包含建筑曼荼罗、曼荼罗雕塑、彩砂彩粉曼荼罗、法坛曼荼罗、供品曼荼罗等。藏密曼荼罗纷繁多样、千姿百态,每种形态独出机杼,特色鲜明。

【关键词】藏密;自然曼茶罗;平面绘制曼荼罗;立体建造曼荼罗

藏密曼荼罗纷繁多样、千姿百态。每种形态独出机杼,特色鲜明。过去对于曼荼罗更直观的分类是根据曼荼罗的表相和质料来区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划分的标准十分杂乱,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家认可的的分类结果。本文根据曼荼罗的表相将形象曼荼罗分为自然曼荼罗、平面绘制曼荼罗、立体建造曼荼罗三个大类。此外,还有一种身坛城,虽然观想的对象是有形的曼荼罗,但是身坛城的完成需要修习者在头脑中建构曼荼罗的形象,无法用肉眼观察并与他人分享,所以并不在我的考察范围内,而身坛城用来观想的曼荼罗形象根据其用料和表相被划分到别的类别中了。自然曼荼罗并无人为参与的痕迹。

一、自然曼荼罗

自然曼荼罗就是让炯曼荼罗。“让炯®”是藏文的音译,是自然天成的意思,主要指的是冈仁波切峰。这座山峰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38米,位于西藏阿里普兰县境内,山顶很尖,终年积雪,山形很像一尊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自然天成,与一般的山峰完全不同。由于山峰常年云雾缭绕,人们都认为谁要是能有幸看到山顶会有好运。

因为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西部,与印度、尼泊尔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在古代承载了著名的象雄文化,是古代的苯波教的中心,“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象雄肯定是向印度开放的,或是通过尼泊尔,或是通过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印度人认为冈底斯山是一座神山,所以经常前往那里朝拜进香。我们无法考证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崇仰这一圣山的,但似乎可以追溯到象雄尚未成为吐蕃疆土之一部分的时候……那里既与犍陀罗和乌仗(斯瓦特)接壤,又与该地区的其它小国毗邻,希腊、伊朗和印度诸文明中的古老成分都经由那里传至吐蕃”,早期的佛教就是通过这里传播到吐蕃的。

岗仁波切峰四周有八瓣莲花状的群峦护绕,与藏族人称之为“圣母之山”的纳木那尼峰相距100公里遥遥相望,两峰之间是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四大河流从冈仁波切四方流下,泉口状如骏马、雄狮、巨象和美丽的孔雀四只动物。

对于苯教徒来说,冈仁波切峰是“九重万字之山”,“九重万字”是苯教的象征符号雍仲“d”,因为在山的南峰从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水平方向的岩层构成了像“d”的形状。在印度耆那教里,认为冈仁波切峰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之山,称其为“阿什塔婆达”,意即“最高之山”。古代印度教则称此山为“凯拉斯”,认为是其主神之一的湿婆所居之山。

在佛教徒心中,有人认为佛教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就是这座山,山顶就是帝释天的居所。传说,有福之人来此朝圣,还能听到峰顶胜乐宫中的罗汉敲击盘木的声音。千百年来朝圣的人们历尽千辛万苦来这里转山。他们认为,一生中只要到神山朝圣一次就算完成一件重要的善功。有一个传说,朝拜冈仁波切,转山一圈可洗去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可在轮回中免去地狱之苦,如果转上一百圈在今生便可成佛。

因为如此,冈仁波切峰被视为是天然的曼荼罗。

二、平面绘制曼荼罗

平面曼荼罗即二维的曼荼罗,根据不同的标准还可以分得更细。不过现在已有的分类都将不同的标准混杂在一起,不免杂乱,所以我从介质、制作方式、色彩和材质等不同的标准对平面绘画曼荼罗重新进行归类:

从介质来分有唐卡曼荼罗、壁画曼荼罗、画板曼荼罗;

按照制作方式不同分为绘画曼荼罗、织绣曼荼罗、雕刻曼荼罗、印刷曼荼罗等;

按照色彩分为彩色曼荼罗与单色曼荼罗;

按照材质来分有织物曼荼罗、皮革曼荼罗、纸本曼荼罗、木板曼荼罗、壁画曼荼罗、掐丝镶嵌珐琅曼荼罗等。

因为按照上述标准划分的曼荼罗在分别介绍的时候会有重叠,我以介质为主线来介绍,并涉及其他各种平面绘制曼荼罗。

(一)唐卡曼荼罗

唐卡曼荼罗是最常见的曼荼罗形式。正是应了唐卡这一艺术形式被发明的初衷:“唐卡的藏语意思是能摊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它是藏族人民为适应高原游牧不定的生活,交通极为不便利的特殊生存环境而设计制造的,它携带方便,不易损伤,作画随意,不受建筑限制,易于悬挂,易于收藏,可随时随地观赏膜拜,是藏民族对世界绘画艺术形式的一大贡献。”唐卡曼荼罗也的确因此成为曼荼罗图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不仅博物馆里展出最多这种形式的曼荼罗,现代印刷曼荼罗也大多以唐卡曼荼罗图为蓝本。

唐卡曼荼罗根据材质不同也有很多种。

1、织物曼荼罗,即以织物为底绘制、绣、手织或者印刷的平面曼荼罗图。

绘画的织物曼荼罗又叫“止唐”,是唐卡的两大工艺之一。用于绘画的织物以亚麻布、棉布最多,棉布中又多用白色毛布和府绸。此外,也有用没有图案的白色丝绸绘制的唐卡,但在过去丝绸价格比棉布昂贵得多。经过选布、上框、铺底、打磨四个步骤。之后在其上绘画并以锦缎装裱成卷轴画。传统的唐卡绘画采用金、银、朱砂、雄黄等矿石颜料以及植物颜料,按照比例混合动物胶和牛胆汁作为颜料,这样的唐卡不龟裂不褪色变色,才得以保存至今。不过由于如今唐卡需求量大,传统的绘画颜料难寻,现代唐卡绘画有很多都采用现代美术专业颜料了。 绘画的织物曼荼罗分为彩色和单色两种。彩色是在白色、金色(即金唐)、黑色(即黑唐)等背景的画布上用彩色颜料进行绘制;单色的绘画织物曼荼罗主要是说底色为朱红色,用金色勾勒的绘画唐卡曼荼罗。

绣☯的曼荼罗是将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分为丝绣、堆绣、丝贴。丝绣的曼荼罗是用各种不同的丝线经过手工刺绣织成。堆绣的曼荼罗是根据画面需要,用不同颜色的丝绸和布片剪成需要的形状,用针缝在织物上。为了增加立体感,有的还在里面填上羊毛或者棉花。在这些立体色块上再手绘更细微的图案。丝贴与堆绣有类似的地方,不过各种织片是由胶粘在织物上的。

手织的曼荼罗是将彩线直接用手编织成为曼荼罗唐卡图形的曼荼罗。

印刷的曼荼罗有两种,一种是雕版印刷唐卡,是用墨或者朱砂作颜料印在织物上的。雕版大多是木版,也有铜版和铁版,在德格印经院就藏有很多雕版曼荼罗。雕版印刷唐卡早期都单色的,后来有了套色彩印的唐卡曼荼罗。还有一种是彩色印刷唐卡,是现代印刷技术将曼荼罗图形印刷到织物上。印刷的曼荼罗是随着各个时代技术的进步而被应用到曼荼罗制作中的,印刷的曼荼罗造价比手工曼荼罗便宜很多,主要由普通百姓悬挂家中,虽然印刷曼荼罗,尤其是现代技术彩印的曼茶罗在艺术上会遭诟病,但是对于图样的普世传播有很大的帮助。

2、皮革曼荼罗,是以处理过的皮革为画布的绘画唐卡曼荼罗,有牛皮、羊皮、鹿皮等。

3、纸本曼荼ฉ罗,是以纸为底版在其上绘画或印刷而成的唐卡曼荼罗。需要指出的是,唐卡虽然是卷轴画,但是与汉地装裱的卷轴画只是形似而已。唐卡并不是用纸装裱糊成,而是用丝绸锦缎粘贴缝制而成。

(二)壁画曼荼罗:

壁画,藏族人称之为“江塘”,文字上称为“德布热”或者“罗合热”,指的是直接画在墙壁上或者画在与墙壁大小相同的布上挂在墙壁上的绘画。壁画的颜料与唐卡差不多,也是在矿物颜料里加入动物皮胶和牛胆汁。在壁画完成后,要用蚕青和加工过的胡麻油等透明的油料涂在表面以保持其光泽。

在藏区,壁画是非常普及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寺庙、宫殿、住宅、公共场所都可以见到,而且包括天花板也常常绘有精美的壁画。不过,由于曼荼罗的特殊性,壁画曼荼罗主要在寺庙的殿堂里,有的比较简单的曼荼罗图形会作为装饰绘在寺庙回廊的天花板上。

(三)画板曼荼罗

画板曼荼罗因为构图与唐卡主图的构图差不多而常常被分到唐卡的类别里。实际上,由于唐卡的本意就是卷轴画,所以那些并不能用锦缎装裱成卷轴画的作品虽然呈条幅形与唐卡很像,但是划归唐卡仍显牵强。

在藏区有两种画:孜各利画和头神画,分别是指小幅的袖珍画和用作书籍插图的画,它们的共同点正是无法用唐卡的形式装裱起来。

不过,2003年,一种新的“掐丝镶嵌珐琅唐卡”出现,这是近几年根据汉地景泰蓝技艺发展的新的唐卡制作方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掐丝镶嵌珐琅唐卡并不是卷轴画,基本都是用镜框装置的,不能弯曲卷折,但是它们的构图明显采取的是唐卡的主图构图,仍然用唐卡名之。所以,在介质上,我更倾向于将掐丝镶嵌珐琅曼荼罗与藏区传统的孜各利画和头神画列到一起,称其为画片曼荼罗。

这种掐丝镶嵌珐琅曼荼罗,又被称作金丝彩轴画,简称掐丝曼荼罗,制作步骤与景泰蓝类似,分定稿、绘图、掐丝、点蓝、定型、装框,特点是立体感强,并且保存时间长。

此外,还有一种木板绘画曼荼罗,方法与其他的绘画曼荼罗是一样的,只是介质的区别。这种曼荼罗画在木板上,一般是50cm×50era的正方形,四方边框会用象征彩虹的红、黄、蓝三道边来装饰。有时候为了方便供奉,还在外面镶上木刻的边框。

三、立体建造曼荼罗

立体建造曼荼罗包含的范围也很广,包括建筑曼荼罗、曼荼罗雕塑、彩砂彩粉曼荼罗、法坛曼荼罗、供品曼荼罗等,材质有金属、木材、石、砂状物、泥等,体积材质虽然差别很大,但都是三维的曼荼罗。

(一)建筑曼荼罗

曼荼罗一直被认为是佛境,是神佛的居所的蓝图或描摹,所以依据曼荼罗来修建佛殿或者佛塔就显得理所当然了。不过日本学者赖富本宏曾经在著作中提出:

“根据对西藏系曼荼罗的研究,大抵可以这么推测:曼荼罗是一种把立体的世界缩小、且加以平面化的图形。但究竟被平面化的是那种物体呢?关于这点,未有定论;不过,在此可以提出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图案上具有四门的四方形建筑物,即是城寨、城阁。《大日经》系的胎藏曼荼罗,比较显着的保留这种特色。城阁内部的空间,从宗教的象征主义的立场来说,是圣域空间,因此与曼荼罗一致。又由城阁之上垂下半N(半圆状的花饰),楼上高挂幢幡的这种供养情形,也可以在敦煌壁画上看到。《法曼荼罗经》等文献资料,也大致依此来解释。但关于外周的圆形,则稍嫌说明不足。

“第二种看法以中央有圆轮是必要条件来看。曼荼罗是平面化的佛塔,圆轮相当于覆钵,周围的四方形相当于基坛。佛塔确实是佛教最高的神圣世界,由圆形或正方形(凹凸的部分相当于门)构成的佛塔,常在犍陀罗、东印度的拉特那基利、藏西的拉达克、尼泊尔等地见到。而且,将最外围的圆轮视为栏J,也极为合适。但对不是圆形的曼荼罗,这又无法解释。在目前的阶段,尚无法对任何一种看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在考察曼荼罗的构造和深义时,其起源之具有重要意义,是不能否定的。”

赖富本宏先生作出这样的探讨稍显多虑,按照曼荼罗图形和寺庙宫殿佛塔修建的状况,曼荼罗应该是对佛境的描绘,充满了想象的成分,如同《金刚顶经》里记载金刚界曼荼罗的九会是大日如来当初给各位菩萨示现内证境界的情景。所以不应该将曼荼罗的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建筑形态一一对应。

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曼荼罗,建筑曼荼罗是体积最大的曼荼罗了。建筑曼荼罗包括两种,一是寺庙宫殿建筑曼荼罗,二是佛塔建筑曼荼罗。

1、寺庙宫殿建筑曼荼罗 作为藏传密宗宇宙观和佛境的象征,很多寺庙和宫殿的部分和全部都依照曼荼罗而建。除了在藏区外,在内地也有很多类似的建构,“在我国内地,把曼荼罗的概念再现为建筑形象的做法已见与元、明时的某些佛塔,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塔即是一例。到清乾隆年间还组织为建筑群的形式即当中一座高阁配以四角亭结合周匝的回廊,如像北京北海的小西天、万寿山的五方阁,承德普乐寺的旭光阁也多少具有类似的设计意图。”

作为按照曼荼罗图จ形修建的寺庙最著名的自然是藏传密宗的第一座寺院,建于公元8世纪的桑耶寺。在15世纪成书的《贤者喜乐瞻部洲明鉴》里明确说明了桑耶寺的修建是按照曼荼罗修建的:“桑耶寺的修建,是仿照印度阿丹达布日寺的式样,以桑耶大屋顶殿为密教三部之须弥山,以大屋顶殿的内外依附处为七金山,建立大日如来佛拯救恶趣众生之坛城。大屋顶殿的楼上,是按照律藏修建,外围所有十四种经续,都符合经藏,七十八座泥塑像,全都与密咒相符。全佛殿共有一千零两根柱子、三十六座大门、四十二座小门、六架圆木梯、八口大钟。还有按《俱舍论》所说修建的四大洲、八中洲、日月坛。”

这样曼荼罗结构的寺庙在藏地有很多,其他比较有名的寺庙有比如阿里地区古格扎达陀林寺、江孜白居寺等。而清代内地乾隆年间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普宁寺和颐和园的“须弥灵境”的藏式部分又是仿照桑耶寺的格局建造的,因此也有曼荼罗的构图痕迹。周维权先生分析说:“乌策殿、大乘之阁、香严宗印之阁的五顶相峙的造型即是曼荼罗‘坛城’的象征。作为宇宙本体的‘法尔六大’,则表现在‘藏式’部分的总体布局上:四十二臂观音象征‘识’,识性了别,起着决断一切的作用;大乘之阁、香严宗印之阁象征‘空’,空性无碍,起着不使障碍的作用。故大乘之阁正立面的六层檐口就有‘空间六合’的寓意;北俱庐洲殿象征‘地’,地性坚,其形方,起着保护万物的作用;西牛贺州殿象征‘水’,水性湿,其形圆,起着摄受万物的作用;南瞻部洲殿象征‘火’,火性燥,其形为三角,起着促使万物成熟的作用;东胜神州殿象征‘风’,风性动,其形如半月,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

“根据乾隆‘复为四色塔,义出陀罗尼,四智标功用’的说法,这个‘藏式’部分的布局也像桑鸢寺一样,还有着另外的象征寓意一一密宗的‘五智’:大乘之阁、香严宗印之阁为‘法界体性智’,西北角上的白色塔为‘大圆镜智’,东北角上的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西南角上的绿色塔为‘妙观察智’,东南角上的红色塔为‘成所作智’。从上述情况看来,则‘藏式’部分的建筑形象又是密宗宇宙观的完整的再现了。”

2、佛塔建筑曼荼罗

正如前文赖富本宏先生提到的,曼荼罗很像是平面化的佛塔。这样的佛塔在藏区特别多。曼荼罗形制的佛塔不仅与曼荼罗的构形相同,也代表了同样的宇宙观,基本的辨识方式是以一塔为中心五佛佛塔的造型。其中著名的有日喀则江孜自居寺的十万佛塔等。

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东北郊的博达哈镇(Boudha)有一座非常著名的藏传密宗佛塔博达哈大佛塔(Boudhanath Stupa或Bodnath Stupa),它是尼泊尔最大的佛塔,也在1979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座典型的五佛造型佛塔,大日如来居于中央白色塔体内,四佛位于四个主要方位。9层的佛塔象征须弥神山,塔基的13个圆环象征觉悟之路。塔底有一圈不规则的16边围墙,其壁龛里绘有壁画,底座一圈有108尊观音像。佛塔的底座由三层逐级减小的大平台组成,象征“地”,人们转塔就走在这些平台上。塔身下平台上有两个圆形的基座,象征“水”,塔瓶上有一个方形的塔,四方绘上了遍知的佛眼,佛的第三只眼象征着佛陀的智慧。佛鼻是问号的形状,实际上是尼泊尔语的数字l,象征觉悟的唯一方式是接受佛陀的教诲。方塔之上是13级的金字塔形塔颈,代表觉悟的阶梯,三角形是火的抽象形式。塔顶是镀金的华盖,象征“风”,再上是镀金的塔尖,象征“空”,也象征大日如来。佛塔的主入口在上层平台的北侧,主供不空成就佛,其下是未来佛弥勒佛。

(二)曼荼罗雕塑

曼荼罗的雕塑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金属曼荼罗雕塑、木质曼荼罗雕塑以及泥塑曼荼罗。

该曼荼罗直径92厘米,中央位置作莲花状并分为双层,上层主尊为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站姿双运像,身躯为青金石与红珊瑚镶制而成。周围莲瓣分别镶有不同相物,每一个相物分别象征胜乐坛城修持的一个方面。如其中一莲瓣上有一行兽,食肉动物猎食是最危险的。胜乐金刚密续的修持者就坐在这样一个险境中,观想禅定。莲花下层主尊为金刚萨剩肩胸宽厚,腰部收敛。左手持金刚铃杵,右手持杵。下层花瓣内各有护法一尊,为红珊瑚镶制,造型威武,凶煞。此座曼荼罗外圈镏金火焰纹,象征火圈。火圈之内镶嵌红珊瑚、绿松石、金刚杵组合为金刚链。金刚环内嵌绿松石一周成圆环状,它代表“本真之源”,环内四周东、西、南、北各方通有四ด道大门,门外用各色宝石分别分别饰五重光线,每道大门分别用红珊瑚砌制护壁,并各有―对神兽把守。 坛城背面外圈边缘饰“回字”纹,内圈刻梵文一周。圆心由内向外展开为一朵巨莲图案,每一莲瓣内有护法一尊,姿态各异。铜皮表面泛色厚重。

整座坛城分别以红珊瑚、红宝石、祖母绿、翡翠、青金石、绿松石为饰,掐丝银线花纹作底,累计耗用近4800余颗宝石。

在藏区,木材主要用于制造家具、餐具以及印刷经卷的雕版。木质曼荼罗雕塑最著名的是在内地河北承德普乐寺内旭光阁的木质曼荼罗雕塑。其顶端还供奉有铜铸的胜乐金刚像。曼荼罗之下是汉白玉雕的须弥座,木质曼荼罗由37块木料组合而成,象征佛陀的37种智慧。

泥塑曼荼罗基本是用香泥或土堆砌成立体曼荼罗的形象,并在其上施彩绘。泥塑曼荼罗比较典型的是古格王城的曼荼罗殿,用小土坯砌成曼荼罗,表面覆泥,再施彩绘。

泥塑曼荼罗的另一种形式是在泥塑上施以曼荼罗浮雕。

(三)彩砂彩粉曼荼罗

彩砂彩粉曼荼罗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艺术形式。藏传佛教有几种艺术形式是独有的,包括彩砂彩粉曼荼罗、酥油花和金刚舞。彩砂彩粉坛城最大的特点是大部分在宗教仪式之后会被毁掉,因此很难见到。也正因为它所蕴含的无常的观念,使得它近年来变得非常著名,很多人也是因为彩砂彩粉曼荼罗才知晓曼荼罗这种宗教与艺术主题的。

制作彩砂彩粉曼荼罗的原料主要是彩色的矿石粉末,也有用面粉、大米或酥油制成的。关于它的细节我将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详细说明。

(四)法坛曼荼罗

法坛曼荼罗更多地见于民间的祭祀,它既与曼荼罗最初作为印度防止邪魔侵入功能的原意相合,也与比藏传佛教更早的苯教的神坛观念相契合。因为如此,在面对法坛曼荼罗遗址时常常不容易分辨其真正的宗教派别。而且,因为藏传密宗的教义规定,坛场法事完成之后,需要将坛场毁灭,所以后人很难寻找踪迹看到其面貌。

(五)供品曼荼罗

曼荼罗作为供品是将其视为整个宇宙。所以供奉曼荼罗供品,就会有更多的善业。供品曼荼罗有两种,一种是酥油花,另一种是盛有各种供品的曼荼罗容器。

1、酥油花曼荼罗

和彩砂彩粉曼荼罗一样,酥油花也是藏传密宗特有的艺术形式。酥油花虽冠以“花”名,乃是取其造型多样,色泽鲜艳而已,实际上是用酥油进行的雕塑创作。由于在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中就有“血祭”的习俗存在,即以宰杀以牲畜为主的牺牲来敬献神灵。而酥油花的出现,估计是在佛教“不杀生”的理念传人藏区后,人们用酥油捏塑的各种造型代替牺牲来敬献佛与菩萨的结果。

酥油花的制作程序是,先用木头按照酥油花图案的基本形状制成各种形状的木板,背面会安装方便最后搬运的铁环;第二步是用草和纸包裹起来,做成粗坯;第三步是将酥油和豆面混合,在冷水中将酥油捏成小团;第四步是根据图案所需要的颜色的各自的数量对酥油进行染色,并揉捏均匀;第五步是用手和几根竹片把染好颜色的酥油在冷水中揉捏成各种需要的形状,粘贴在粗坯上。完成作品。

我所见到的酥油花曼荼罗是将曼荼罗拼塑在大型酥油花“朵玛”供品上,而不是将酥油花整个做成曼荼罗。我想,这可能是因为酥油花在寺庙里只是用于制作供品,而曼荼罗则是宗教仪式内容的一部分,虽然都是色彩鲜艳,极富美感与立体感,但是作用不一样,所以没有单独的酥油花曼荼罗作品。

2、供品曼荼罗容器

供品曼荼罗容器的形状很多,最常见的是一个很深的平底圆盘,边与底面接近直角。在圆盘上。还有三到四层直径逐级减小的也很高的同心圆环,不过上面的圆盘都是没有底的,被称为“铁围山”。在曼荼罗容器的最顶端装饰了一件顶饰,一般是一只法轮。供品曼荼罗容器有用金、银、黄铜、青铜制的,也有用木、石、胶泥做的。供品曼荼罗容器并不是制作完成再往里填充供品,而是从下到上,一层堆满再往上套上一层的圆环,容器所有的空间都用供品填满,一般是青稞谷粒,也有小麦、稻米等等,根据奉养供品的人自己的状况,也会在谷物里掺入药材种子、绿松石、红珊瑚、珍珠、金粒、银粒或其他的贵金属,不过,也有用小石头和沙粒来代替这些谷物和宝物的。

然而,曼荼罗中最为常见的还是平面绘画曼荼罗。正如Mandala-The Architecture 0fEnlightment一书所说:“虽然曼荼罗长期以来用不同的材质来做一一包括沙、线和酥油一一色泽明艳构图复杂的西藏(包括尼泊尔的一小部分)绘画对于当代观赏者而言最为熟悉。”因为其他形式的曼荼罗,金属等材质的立体曼荼罗费时费力,数量不会太多,而彩砂曼荼罗等仪式性较强,按照密宗仪轨在仪式完成时就该毁掉,所以也极少保留下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