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岛油田新近系网毯式油气运聚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时间:2024-11-10 15:30: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作者运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研究方法,对埕岛油田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馆陶组下段块状砂岩层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和连通性好,即所称的“毯”。而长期活动的断层连通了古近系烃源岩和“毯”,是油气运移的网。研究结果表明:埕岛地区油源丰富,仓储层发育,油源断裂网和聚集网共同控制新近系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

关键词:埕岛油田 网毯 新近系 油气运聚 油气分布

埕岛油田区域构造上处于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埕北低凸起的东南端,位于埕宁隆起、渤中坳陷、济阳坳陷三个一级构造单元的交汇区。新近系油气主要分布在埕岛披覆主体和埕北断裂ฃ带,主体断裂不发育,新近系油藏受控于大的披覆构造背景,具有统一的油水系统。埕北断层在新近系被复杂化,形成了一系列的依托断层的圈闭,圈闭独立成藏,受断层性质和储盖条件的影响,断裂带东西成藏特征不同。

一、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

二、网毯式成藏要素

1.油源条件 埕岛地区四周环洼。由于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导致了该区湖泊水进、水退叠次出现,形成了多套烃源岩。凹陷均发育沙三段、沙一段和东营组下段三套主要烃源岩系,它们具有沉积持续时间长,沉积环境稳定,烃源岩单层厚度及总厚度大,以及展布范围广的特点。该两套烃源岩系为埕岛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2.油源通道网特征 埕岛地区经历了古生界地台发育、印支期地台解体、燕山期块断活动、新生代古近纪断陷和新近纪拗陷等5个演化阶段,发育了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向3组断裂系统,都表现为张性断层的特征。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控制了该区潜山披覆构造形态和古近系地层的沉积与分布。近东西向断裂使构造和地层复杂化。埕岛地区存在3个不整合面(程荣,2008),均向渤中和沙南凹陷的生油层倾向延伸,为埕岛潜山带的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通道,油气可以沿着这些不整合面长距离侧向运移,并在不整合面的有利圈闭处聚集成藏。断裂、区域不整合面和高渗透性联通储集层组成了埕岛地区的油源通道网。

3.仓储层和聚集网特征 埕岛地区馆下段为灰白色含砾砂岩、砾状砂岩、砂岩夹灰褐、紫红色泥岩,砂岩含量为80%~90%,为辫状河流沉积。其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粒间微孔及孔喉。由于埋藏较浅,成岩作用较弱,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因此具有原生孔隙度较大,渗透率高的特点,是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和油气的临时仓储,它源油气亦能在有利的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成藏。

油气聚集网层为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由仓储层或直接由油源断层输送来的油气汇聚式运移,在被浅层断裂串通的砂岩透镜体中聚集,形成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与油源断层或切至仓储层的断层相切的圈闭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场所。馆上段曲流河沉积砂岩是该区主要的储油岩层,砂岩约占地层厚度的30%,自下而上,泥岩含量增加,曲流河道的不断变迁致使多期砂体互相穿插,在平面上叠合连片。馆上段储层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岩石类型属岩屑质长石砂岩。沉积具有河流相典型的二元结构特点,下部以粗粒沉积为主,具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并且有泥砾等滞留沉积,上部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见水平层理、炭化植物屑等。

三、油气运聚特征

ช网毯成藏体系中断裂起到沟通古近系源岩和新近系河道砂圈闭的关键作用。长期活动的油源断裂规模、活动期次与烃源岩的成烃期次的匹配关系是新近系油源充足与否的关键。

埕岛油田馆上段油气运移主要有三种主要通道:渗透性输导层、断层及不整合面,其中断层是主要的运移通道。埕北断层是埕北凹陷和埕北低凸起的分界断层,活动始于渐新世,一直持续活动到新近系明化镇组,不仅控制着生油凹陷,且造成与上部多种圈闭相连,是该区主要的油源断层。埕北凹陷的油气沿埕北断层向上运移,在馆上段首先运移到断层两侧与断层相接的砂体中;经过馆下段和馆上段底部的块状砂层(渗透性输导层)向两侧运移,在远离埕北断层的砂体中富集成藏。另一种运移通道是区域不整合面,埕岛油田古近系与前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为区域不整合面,油气可沿此不整合面运移,同时由于断层的作用亦可运移到馆上段储层中。上述三种运移通道共同形成油气运移通道网。

2.断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断层级别和活动性决定了其对油藏的控制作用。按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不同可分为油源断裂及分支、次级油源断裂和非油源断裂。油源断裂是指那些直接沟通烃源岩和新近系储层的断层,如埕北断层;次级油源断层是指断至仓储层,间接沟通烃源岩和新近系储层的断裂;非油源断裂是指在油气运聚期不活动或未断至馆下仓储层的断层,对成藏作用不大。

断裂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在运移的过程中,其密度随深度、温度及压力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变化规律:即原油密度沿着油气运聚途径由深到浅、由近到远逐渐增大,即在下部的源岩层系及其紧邻层系,从生油凹陷(中心)向油源断层,沿油气运移方向原油密度逐渐增大;至油源断层,自下而上,密度增大;至上部储层,自油源断层沿油气运移方向密度逐渐增大。 断裂控制油气的分布区带。断裂对油气分布区带的控制,可以从研究区新近系已发现油气储量的分布情况说明。埕北断层在新近系被支解成多条断层,不同段具有不同的活动性特征,埕北断裂带西段的活动性要大于中西部,断层的纵向运移能力西强东弱。勘探实践证明断裂带西段油气比东段富集。

断裂控制油气的聚集。断层封闭性的强弱,是决定以断层为遮挡条件圈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油气能够有效运移的情况下,与封闭性断层有关的圈闭才能形成油气聚集。

四、油气藏控制因素及油气分布规律ฎ

埕岛地区具有多油源供给条件,长期活动的边界基底断裂和区域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油源通道网,多层系、多类型的圈闭提供了良好的油气聚集网,形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的油藏上下叠合连片分布的特点。

1.油藏控制因素 埕岛油田新近系已发现的油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岩性油藏3类。构造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具有构造高部位油气富集,油层厚,含油井段长,油水关系简单,向翼部含油性变差的特点。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多为透镜状砂岩油气藏,有时透镜状砂体被断层切割,形成岩性构造油藏。

油层物性好,但平面变化大。储层差别,河道砂物性最好,堤岸相变差。的平面连通性受相带变化的影响较大。曲流河砂体不同的相带物性亦有受河道频繁改道的影响,砂体横向上变化快。

油气富集受披覆构造幅度及储层发育程度控♪制。构造高部位含油层组多,油层厚,含油井段长、油水关系相对简单、富集程度高,向构造翼部含油层数少,油层薄,含油井段短,油水关系复杂,富集程度低。

2.油气分布规律 埕岛油田是以新近系含油为主,以古近系、中生界、古生界和太古界等含油层系叠合连片形成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根据地质结构及油气分布特点,将新近系划分为潜山披覆构造主体油气富集带和断裂带油气富集带。

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富集带指由埕北断层运移至上升盘油气聚集区,新近系含油面积占埕岛油田含油面积的66.5%,储量占埕岛油田总储量的70%。油层埋深1200~1600m,分布广,富集程度高,储量丰度大。油层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为岩性-构造油藏。构造高部位油气富集程度高,构造低部位含油性变差,油水关系简单。平面上油气沿主干断裂走向连片分布,远离断层油藏不发育。

断裂带油气富集带是由埕北断层长期活动在断层下降盘形成的一系列伴生构造带。该区油藏类型单一,一般为构造油藏,包括滚动背斜、断鼻和断块油藏。该区油源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圈闭含油面积小。

五、结论

1.埕岛油田四周被生油凹陷包围,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前提,下部的油源断裂网和上部的油气聚集网是成藏的关键。

2.埕岛油田馆下段为巨厚辫状河砂砾岩,呈毯状分布,孔隙度较大,渗透率高,是重要的油气仓储层。

3.埕岛油田新近系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三大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披覆背斜主体和埕北断裂带。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