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体制中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 高校音乐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的,而声乐学科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高校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这种模式逐渐脱离了培养目标。因此,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关键词】 高校 音乐教育 改革
1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声乐课应该是贯穿始终的,然而高校声乐课一般情况下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进行选修,致使一部分热爱声乐,但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或只在两年的学习中正处于朦胧状态的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我院领导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这一学期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即选修之后,声乐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再选拔两名学生,深入培养。这样,就使上€述一部分学生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对体制中的不足有了一定的弥补,但是这种改革的力度还需要加强。
2 声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这方面的主要体现是唱法问题。目前高校声乐课也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甚至有些美声唱法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条件,全部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致使学生只唱外国作品,唱起意大利歌剧如醉如痴,一旦唱中国作品,就连最基本的咬字都做不好。我们高师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听众,是中小学生。声乐教学就应以此为本,先唱好中国的作品,把字唱清楚,唱出歌曲的风格、味道来,再唱一些外国作品作为补充,这样的教学,才会培养出工作中的有用之才。
3 教学目标严重偏离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全面的,实用性的。目前,高师声乐½课主要是在琴房授课,由声乐教师或专业的钢琴伴奏教师伴奏,这样教学带来的结果是声乐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普遍很差。在我教授的声乐教法课上,甚至有的学生最基本的发声曲也不会弹。所以,就在声乐课上,而不是即兴伴奏课上,我۵尽量让一堂课的两名学生互相伴奏,哪怕伴奏水平很糟糕,我也让他们去尝试、去锻炼。另一方面,学生在琴房演唱,基本可以做到声情并茂,充分调动起发声器官的积极性,一旦离开琴房或换成无伴奏、卡拉OK伴奏,就会无所适从,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演唱水平。所以,我的声乐课,在逐渐地改变地点,阶段性地到大教室或小舞台,或用卡拉OK麦克演唱。我认为:随着这样的锻炼越来越多,学生们的演唱水平会更大限度的提高起来。
4 师生配置无法最大发挥
以往我们学院的分配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这种配置方式有以下几种不足:
4.1 这种师生配置方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声乐课不同于理论大课,属于技能小课,授课过程以师生一对一方式为主,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无论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手段、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统一分配无法照顾到师生之间各方面的差异。
4.2 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师生搭配过于稳定,无形之中助长了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了吃老本现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被大大挫伤。长此以往,教师没有危机意识,不必担心无课可上,无学生可教,学生的整体演唱水平就会无法提高。新的学期,我院已开始实行双选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教师,这种双向选择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声乐教学水平的全พ面进步。但只是刚刚起步,还有ฃ待于进一步完善。
正如金铁霖教授所认为:无论哪一种声乐教学方法都应体现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我们的声乐教学要逐步完善,与时俱进,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社会所需要的,中小学所需要的优秀的声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