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
论文摘要:德国职业教育一直享誉盛名,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迅猛发展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探讨和研究,为改革和发展我国中职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它是指一种突出以企业为主、实践为主、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实践和理论紧密相连的职业培训制度。主要面向的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其目的是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变革时期,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的战略重点,但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薄弱,面临种种危机和问题。因此,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振兴和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
一、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概况和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一种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与企业订立合同,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又在企业指定的职业学校中接受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培训模式。在这种职业培训体系中,企业占主体,学习的费用由企业承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少量的报酬,学校教育起一种辅导作用,但跟企业的专业培训是紧密相连的。这种制度在德国相当受欢迎,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结合,强调实践 2.师资条件优越
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水平是影响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与核心。所谓名师出高徒。在德国,职业教师有三大特点:第一,待遇高。教师的待遇很好,属于国家公务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工作环境。第二,要求严格。职业学校教师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同时有一套严格的考试制度。在德国要成一名合格的职业教师必须经历两次国家级的考试。第三,必须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同时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师范教育阶段,学生可以选择专门的职业教师教育专业,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的学生且证明拥有了与专业方向相应的职业经历或者完成了职业培训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即在教育学院接受教师教育,学习完后参加第二次国家级考试,考试合格后获得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没有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五年或者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经历两年半的教师培训后可以直接参加第二次国家级的考试,从而取得教师资格。同时,德国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并且德国各联邦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需要不断进修,并且为其进修提供许多途径。
3.考试制度严格
德国“双元制”的考试制度相当严格,由国家规定考试标准,并统一组织考试。“双元制”的学生一般要经历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考试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年或者一年半左右进行,叫做“中期考试”,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情况;第二次考试是学满规定期限并且中期考试合格的学生参加,考试合格后由工商联合会颁发统一的合格证书,也就是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实际操作的成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考试由考试委员会共同审批,由工商联合会执行,企业和学校没有执行权,这样保证了考试ธ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学生通过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对于一部分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毕业后会颁发毕业证书,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企业更加青睐有合格证书的工人,所以“双元制”的学生一般都很认真学习考取合格证书,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4.教育与就业相衔接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某项职业的专门化教育,是一种面向就业的教育。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就业和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的。在德国有专门的职业咨询中心,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开始分流,等到普通中学毕业后学生就可以在国家承认的职业工种中选择一项,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名。企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就会向社会招收申报这一岗位的学生进行培训,学生在企业学习就已经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开始了,虽然不是正式员工,但企业会给予一定的薪水。学生毕业后有自主选择的权力,既可以留在原来企业成为正式员工继续工作也可以去其他企业应聘,还有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这种学徒培训模式有很大的社会适应性,市场需要什么人才企业就会培训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基本达到平衡,培训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保持平衡。"
二、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曲折中前进。2002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百万扩招”的目标,到2005年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至2007年中职教育招生达到810万人,占高中阶段的49%,基本上与普教规模达到平衡。国家的大力扶植和市场对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观念和模式落后、管理体制陈旧、师资水平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致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体系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国情,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
1.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加大职业教育宣传
素有“工匠之国”的德国自古就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并且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的全部从业人员中80%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有60%的高中阶段同龄人会选择职业教育,这与德国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政府的大力宣传是分不开的。在我国自古有重礼仪不重技艺的传统观念,重视政治人才的培养,轻视技术人才,这种价值观念被广为流传,“士农工商”的等级理念也深入人心。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够从事某项职业的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一直受到轻视,普教更加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形成了如今市场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和众多的普教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因此,我国应该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加大职业教育宣传,让学生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树立正确的择校就业观。
2.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道路
福斯特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非正规的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只注重学校形态的所谓的正规教育。职校的正规教育常常是脱离市场,并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并不强。他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中低人才的培养上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产学结合模式,加强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提倡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就是一种成功的产学合作模式,培养的学生从数量和质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我国中职教育一直是以学校为主的教育,企业参与度不高,且参与的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因此我国中职教育应该加强企业的参与,从以学校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转化为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各种职教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学校和企业可以达成协议,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和专业师资,接受教师和学生的见习、实习,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或者学生制造的产品;其次,国家鼓励企业为主体来办职业教育,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又可以更好地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最后,学校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开发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积极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防止把职业教育办成应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教师,即职业教育的老师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与所教专业相应的工作经验是每一位德国职业教师所必备的。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十分匮乏,职校专业教师持有与所教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人数尚不足四分之一,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鲜有“双师型”教师的加入,严重制约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国家必须制订严格的职业教师考ณ核和上岗制度,规定每一位职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知识以及专业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除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范类毕业生以外,还应该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来学校兼职;其次,应该重视对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分批次安排职业教师去企业或者是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以扩充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经验;最后,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职业学校可以直接将教师评职称与“双师型”教师建设挂钩,国家也可以提高对“双师型”教师的补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
4.健全和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高标准的职业资格证书体制和职业教育培训计划一直是德国职业教育经久不衰的保障。在德国,对职业资格有相当严格的要求,通过国家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完全能够表明受训者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德国明确规定,无技术的工人不能受雇于要求职业资格的工作。在我国,《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但是经过多年努力,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并未实现有效衔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体系、考核管理机制并不成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很难显示受训者的技术和能力水平,导致劳动力市场对证书的认可度不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职业资格ฒ证书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的认证体系和管理机制,以保证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