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环境生态旅游管理应用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恶化情况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术语,其最原始的出发点就是单纯的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协调在一起,强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旅游业需求标准的提高,基于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又将其升华到主要一有当地特色景区为基础,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来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发展,并且凭借优秀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以达到在愉快的生态旅游体验中进行环保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度。本文主要针对生态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分析新形势下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旅游;新形势;环境政策;旅游管理;应用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及重要意义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的旅游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我国传统的大众旅游开始进行深化改革,就目前为止,改革效果也很明显,全国已经有多个城市地区开展起生态旅游项目并且已经对外开放。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可以更好的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伟大战略的顺利进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环境加强保护的必要手段,并且也能间接地改变国民整体素质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较传统的旅游模式有很大的优势,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方式,其更注重于景区自然和人文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素质教育。但是国内旅游的平均水平与其消费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正处于萌芽阶段,各个细节方面的统筹和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招来游览参观的游客比较困难,这也就直接导致景区经济效益的下滑,从而致使生态旅游的保护资金短缺,导致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恶性循环。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薄弱,环境保护教育不够
我国的旅游业相对来说起步较晚,环境保护意识普及不够全面,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到了临界点,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够深入,致使现在多数的旅游者仍然只具有浅显的旅游生态保护责任感,生态旅游没有完全发挥其实质作用。
(三)景区差异化较大,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南北地理环境及差异化较大,在生态旅游的评判标准上难以达成统一。并且由于我国民族较多,各民族的分布虽然比较集中但是,各民族间的文化、传统、风俗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各区域发展的生态旅游主题也大不相同,这也就形成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多样化发展,认证的数量急剧增多,然而本身我国的认证体系大都是建立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如果盲目的继续借鉴,将更不利于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不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战略的要求,所以,由于需要认证的重点及内容的不同,就更加的加大了生态旅游评判标准的统一性的难度。
(四)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够成熟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靠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生态旅游自然保护ϟ区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由于生态旅游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针对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同样,由于生态旅游的起步较晚,起点较高,致使相关管理部门及机构对于生态旅游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完整的规范,对自然保护区的设施设备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于自然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也还处于一个探索及实践的阶段,这也就证实了我国现阶段对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上还存有很大漏洞,对于生态旅游管理机制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三、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一)立法性的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应用
立法性的环境政策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及新修订的《新环境保护法》它们共同的出发点基本一致,都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两部法律,明确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任何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不可取的。本身法律就是带有强制性的,其对于我们的生态旅游管理有极大地约束性,可以为我们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者提供有效依据。做到在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同时这也可以很好的规范我们旅游者的行为举止,对减少生态旅游景区的破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规划发展型的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和立法性的环境政策不同的是,规划发展型要是从经济发展的层面出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区域性较强,各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的环境、ด经济形势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规划,并且可以把管理责任更加细节化,而立法性的则是从全国的大环境出发,针对特别突出的环境问题给予强制性的限制方案。所以规划发展型的环境政策在当地的生态旅游中一般都起着指导性及规范性的作用。其致力于更好的解决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在确保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同时,使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及规范性。主要包括景区所在地区政府制定的一些环境保护条例、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对于工作人员的一些管理制度、生态旅游开发企业制定的发展规划书等。在内容中,把责任更加细化到个人,增加了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从细节规范旅游者的行为,体现严格的奖惩制度。再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三)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在前期对资源环境认识的不足,在造成很大资源浪费的同时,给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地伤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及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应用在环境保护上的大概定义为:经济的发展不能用环境的肆意破坏为代价。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更是被利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贯穿于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其在环境保护上,作为《新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旅游管理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倡导的主要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结语:
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国旅游业能否更好更快发展的大事。生态旅游仍然需要很好的环境政策支持。环境★政策是保证生态旅游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这更需要我们的生态管理者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对工作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旅游者对生态环境主观保护意识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能够尽快迎来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钟林生,张生瑞,时雨晴,张爱平.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4(06)
[2]李茜,张孝德.生态旅游管理中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4
(41)
[3]胡乔方.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水城生态旅游产业——对水城傈僳族自然村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7(07)
[4]钱晓英,林振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分析——基于复合型环境政策的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ส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
(4)[C].2007
[5]闫献伟,夏少敏.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及未来的价值取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